经历过考试的人都会有相同的体会:拿到考卷后首先感到紧张或者兴奋,甚至有些恐惧;然后设法静下心来,仔细看题;之后集中精力专注于答题;最后交卷后松一口气,全身乏力,赶紧休息。人经历了紧张—静心—专注—休息的一个周期。在每天24小时的生命中,人类个体同样经历了类似的4个过程:起床后想到的是要处理的麻烦工作和上班路上令人烦恼的交通;进入了工作场所后首先是安静下来准备工作;之后集中精力工作;最后下班后疲倦地回家休息睡觉,准备第二天的工作。人的一生也与此类似,从婴幼儿的哭泣逐渐过渡到青少年的静心学习,之后专注于工作、家庭、生活,最后退休直至死亡。这些体验和行为构成了人体激素失衡后平衡,然后再失衡、再平衡的周期过程。
完美的睡眠会使人体基本上处于激素平衡状态。当人从睡眠中醒来后,来自各个感官,比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和记忆中的信号都会导致人体激素失衡,这种激素失衡是被动的激素失衡,是强加于人、人所不愿意的。除了生命要求人体自动调节激素平衡外,为了有效率地进行有意义的活动,人必须采取各种方式使体内激素回到平衡状态。除了被动的激素失衡外,人还会主动地使激素处于可控的失衡状态以从事必需或选择的行为,比如工作、兴趣爱好等,之后人会通过休息再次实现激素平衡。
人体的激素平衡过程在一昼夜的时间段内,从早上醒来到晚上睡眠,完成了一个人类正常的“被动的失衡—主动调节平衡—主动控制失衡—必需的平衡”的循环周期。
人在24小时的失衡—平衡周期内除了夜间长时间睡眠之外,在白天还会有很多长短不一的小循环周期,小周期内还会嵌套有更短的循环周期。这种周期出现的越多,意味着被动激素失衡的次数就越多,人体激素平衡调节中枢就越劳累,人就越容易被本能控制,言谈举止就越容易失控。如果人长时间被剥夺睡眠,或者睡眠时间短,睡眠质量不高,人体主动调节激素平衡的能力、主动控制激素失衡的能力就会变差,具体反应就是心不在焉、头晕目眩、身体懒惰、没有耐心、无法集中注意力、记忆力减弱。最典型的事例是监狱里通常长时间地审问犯人,剥夺犯人的睡眠。结果不是让犯人大脑严重受到伤害,就是犯人会变得像傀儡一样,说什么是什么,让其说什么就说什么,最后自己都相信自己说的话是正确的。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的虐囚丑闻里就包括剥夺人睡眠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