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鸡龙是似鸟龙家族中极具代表性的成员之一,发现于距今约7500万年前晚白垩世的蒙古;而它的亲戚,同样赫赫有名的似鸟龙(Ornithomimus)和似鸵龙(Struthiomimus)则奔跑在同时期的北美洲。这三种恐龙在外观上非常相似,差别之处仅仅是一些较小的骨学构造。
乍看上去,这些似鸟龙类恐龙与鸵鸟非常相似。以似鸡龙为例,它身长4至6米,体重约440千克。头部小而修长,牙齿退化并代之以角质喙,颅骨结构轻巧且有很多大空腔。根据其大大的眼眶来看,它应该拥有一双大眼睛和良好的视力,再加上细长灵活的颈部有利于其更仔细地观察周围的环境和及时发现危险,其颈部的长度占到了身长的40%。
似鸡龙前肢较长,末端长有锋利的爪子用于采集和捕食,后肢骨骼轻盈细长而强健,且小腿骨长于股骨,与现生鸟类中的鸵鸟极为相似,显示其可能拥有与鸵鸟一样的非凡的奔跑能力和敏捷的运动能力。
但是,与鸵鸟不同的是,似鸡龙的身后还有一条占其体长一半以上的尾巴,这条长尾巴并不像其脖子那样可以灵活弯曲,而是在奔跑时直直地伸在后面起到保持平衡的作用。同时,似鸡龙3个脚趾着地,爪子平直狭窄犹如运动员穿的钉鞋,可在其全速奔跑时提供充足的抓地力,防止脚下打滑。良好的视野、轻盈的身躯、优秀的平衡能力、利于奔跑的后肢,这些体征表明似鸡龙是一种拥有高速奔跑能力的恐龙。古生物学者通过电脑模拟,算出似鸵龙或似鸡龙能依靠健壮的体魄和细长强健的双腿,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奔跑半小时以上!
有趣的是,古生物学者对这类恐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早在1889年前后,人们就发现了零星似鸵龙化石,但由于化石过于破碎,难以判断它们的属种,错过了发现这一新物种的机会。1901年,加拿大著名的古生物学者赖博(Lawrence M. Lambe)在一次野外考察中发现了一根修长的腿骨和一些零散的化石,赖博随后将这种新发现的恐龙命名为似鸟龙。受到当时恐龙喜水这种主流观点的影响,他把这种新发现的动物描述成生活在沼泽之中,整天泡在水里的“长颈鸭子”。
直到1914年,著名的“暴龙猎人”布朗(Barnum Brown)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的红鹿河谷附近发现了一具几乎完整的骨骼化石,并重塑了这一物种,似鸵龙的独特性才得到人们的肯定。布朗在重塑这种动物模样的过程中发现它与现生走禽——鸵鸟十分相像,于是将这种动物命名为似鸵龙,意思是鸵鸟的模仿者。
在这些林林总总的似鸵龙化石中,一件发现于1917年的似鸵龙化石尤为特别——除了个头比过去已发现的同类更巨大外,人们还清楚地知道它的死因,因为在发现它的地层中还发现了大量森林大火后留下的灰烬痕迹。通过对化石的分析解读,古生物学者重现了这具化石的形成过程: 在一场烈焰冲天的森林大火中,一只成年似鸵龙拼命奔逃。但在浓重的烟尘之中,它还是没有逃过死神的召唤窒息而死,并最终成为眼前这具扭曲的化石。
目前,保存最完整的高似鸵龙(Struthiomimus altus)化石保存在美国纽约自然史博物馆,而最完整的埃德蒙顿似鸟龙(Ornithomimus edmontonicus)化石则保存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的皇家泰勒博物馆中。在研究学习兽脚类恐龙的过程中,我曾经多次徘徊于埃德蒙顿似鸟龙的标本前,其撇开双足的英姿,暗示着它曾经奔跑过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