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何谓无用(3)

无用学 作者:(日)西成活裕


与此相对应的,企业以及组织当中也有“2∶6∶2的法则”。这表示在整体当中,有2成人拼命工作,有6成人正常工作,有2成人几乎不工作。而还有“8∶2的法则”,2成高层为企业赚取8成利润,剩下8成人只对2成利润作出了贡献。但在蚂蚁的社会中,很有可能是不工作的群体为将来的生存作出了重大贡献。不工作的人的存在可能短期内看来是无用的,但是长远看来,从别的角度考虑是会带来巨大贡献的。

还有个重要的例子。在我的拙著《堵塞学》中有所描述,从受灾房间逃出避难时,我们都知道,比起蜂拥而至冲到出口,相互谦让可能会让全员整体逃出的时间缩短。特别是在狭窄的通道里,相互谦让可以避免重大的混乱。虽然因为谦让可能会让自己的出逃时间有所延迟,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但是这种谦让的行为绝对不是无用的。从火速到达出口这个目的来看,短期谦让行为是无用的,但是从全员都能提前逃出这一最重要的目的来看,绝对不是无用的。

我们再看看例句⑥中的无用。“在公司里做这种工作,真是无用啊”。这是上司让部下做一些乍看索然无味的工作时的状况,而且部下因此对工作较为不满。自己分明想做那个工作,却因为这个工作而失去做那个工作的时间。但是仔细想想,公司也没有富裕到有余地让领着薪金的员工做一些无用的工作吧。对公司而言,这份工作实际上很必要而且很有益,只是其重要性没有传达给员工而已。如果转变立场,这就是无用不再无用的例子。也就是说,即使是同样的行为,可能员工感觉无用,但是对公司整体而言却是有益的。因此,在因目的不同而讨论时也可以考虑立场的相异。

通过以上阐述可以看出,在思考无用时,“明确目的”是非常关键的。

明确期间

接下来要分析的就是本章开头所讲过的何时有用的例子。这样想来,会得出这个世上不存在无用之处的结论。很多不舍得丢弃物品的人往往都是出于这种考虑。

因此,设定“期间”,判断在此期间内的目的达成的程度。举个升学考试的例子,如果1年后要举行升学考试,那么将期间设定为1年,把该期间内的宝贵时间用在备考以外的事情上面就是无用。也就是说,本来如果把这些时间用在应试学习上可以取得的功效就没有了,被浪费了。假定期间是20年,则20年内有效果,那就不是无用的。首先确定了期间,才能探讨无用。

综上所述,在思考无用时,预先明确“目的”和“期间”,在此范围内进行思考是很关键的。常常在争论中会听到“那个没用”“不,怎么会没用”这样的争辩,究其原因,往往都是双方的相互认识有分歧而已,如果能冷静下来谈判就能够化解。

找到最佳

通过对例句⑦“那条路只是无谓(用)的绕远”的分析不难看出,如果提前知道达标所需的“最低限度的输入”,则与此相比,产生成本的所有输入都是无用的。因为当这个输入是最合理、最小限度时,由此所得到的输出的成本也是相对最低的,这样所得到的最终功效,即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差量才会最大。

问题在于如何找到最佳,或者说原本是否存在这样的最佳。理学和工学的很多领域中,都不乏冠以“最佳化”之名的研究,这是固然重要但却难懂的课题。因为有时候最佳的方法已经超越人类智慧,只有神灵才知晓。简单的事例还能够马上找到最佳,但是问题一旦错综复杂,则有可能需要花上几个世纪通过电脑来寻求解答。

比如,两条路中的哪一条距离目的地较近,只要看过地图,谁都知道为了达标所需的最佳路线是哪一条。而作为难懂的例子,可以联想到向搬家的卡车上装行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