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2)

追逐高盛 作者:(美)苏珊·麦吉


近十几年来,在华尔街上,高盛玩这个赚钱游戏玩得比其他任何人都要好。高盛获得的股本回报是其所有同行都艳羡的,高盛的银行家们被公认为是社会上流人士,他们不断上涨的奖金数字也能反映出高盛在业界这一领先地位。比如美林公司的顶级银行家——个性倔强的公司首席执行官斯坦利·奥尼尔,在高盛披露2005年年报公布其赢利数字的那天明显地表露出了他的羡慕之情,他私下对一名手下大声地发牢骚:“为什么我们就做不出这样的数字呢?”可能是被这句怨言所驱使,奥尼尔的手下开始发疯地追逐赢利数字,而最终的结果却异常惨烈。由于对次贷抵押证券市场的过度投入,美林这十多年来积累的所有赢利被一扫而空。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即使在危机最严重的时候,高盛甚至还能通过制造金融系统的风险而赚取收入。一个广为人知的案例可以让世人看清很多事实,高盛帮助希腊重组其国家债券,而所谓的重组,就是把希腊政府巨额赤字的危险程度在其他欧盟成员国面前巧妙地掩饰掉。当然了,无论高盛是怎么达到现在的地位,在华尔街内外,对于高盛的艳羡之情,从来都不曾减少。

高盛的银行家们当然知道,如果长期操作次贷这种没有长线价值的抵押贷款业务的话,是没有前途的,风险会越来越大,保尔森一定要找个倒霉鬼来承担这场豪赌的损失。法比斯·图尔,这个“算盘”证券的设计人,他的名字当然也在证交会的指控和调查名单上。在一封图尔写给朋友的电子邮件中,他提到: “整个大楼全面坍塌的时间即将来到,谁也逃不出去……只有精英中的精英才有可能成为唯一幸存者…… 自己创造了这一切错综复杂多重杠杆光怪陆离的金融产品,而自己一开始并不了解自己创造的其实都是些妖魔鬼怪!谁也没能预料到这些怪兽们将会带来的恶果!!!”(原文如此,有拼写和语法错误。)

在另一封邮件里,高盛的结构性产品交易部门负责人曾试图警告图尔:“担保债务凭证业务已经死了”,“我们没多少时间了”。然而,根据证券交易委员会所披露的,尽管在公司内部,高盛已经非常了解该产品的高风险性,可是高盛还是想尽办法说服德国工业银行来完成这个“算盘”交易。尽管事后劳埃德·布兰克费恩一再解释,德国工业银行和他们的其他客户一样都是主动寻找投机机会的,而且作为业界成熟的投资者,他们自己有能力作尽职调查,也应该有承担风险的义务。但是即便高盛没有对德国工业银行进行不符合事实的刻意误导,诱使他们大量购买“算盘”产品,他们清楚地知道担保债务凭证产品的危险已经刻不容缓,却完全没有想到要尽一丁点道德义务去提醒一下德国工业银行或是国家金融系统。而倒霉的德国工业银行最终只能通过德国政府注入巨额救助金来勉强挨过由于投资各种类似“算盘”的次贷金融产品而造成的全盘崩溃局面。

在现在的华尔街,对于所谓的道德义务,大家都不怎么重视, 因为在今天的华尔街,大家都要为自己的将来打算,也就只能顾自己了。美国公众的普遍看法是——华尔街在操纵着整场游戏,华尔街在桌子底下把好牌都偷偷地递给了他们的好朋友们,而发给其他客户的就只剩下坏牌了。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所发起的诉讼更是证实了美国大众对华尔街的这一看法并不是毫无道理的,这场诉讼把危机后华尔街上仅存的一点点信任也摧毁了。本应为公众提供金融服务的华尔街,现在则是完全为自身利益所驱使,华尔街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金融工具了。不论是在华盛顿的立法者还是金融监管机构,或是华尔街的银行家们,恢复公众信心,是他们共同的首要任务,而从此刻来看,这也是一项极大的挑战。就在作者撰写本书的同时,立法机构对华尔街的监管改革议案已经讨论了好几轮,最激烈的辩论都集中在华尔街的架构上。这些改革建议是否能够成功迫使高盛及其竞争对手们在追逐利益的同时,重新思考它们的存在理由,并界定它们对于客户以及整个金融系统所负有的责任。一切还有待继续观察。总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高盛的指控是一个明确的暗示。华尔街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紧紧追赶高盛的脚步,不能像高盛那样,只要能赚钱,不论是牺牲信誉还是毁了整个金融系统的未来都在所不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