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奖励的惩罚,胡萝卜大棒失效了(4)

驱动力 作者:(美)丹尼尔·平克


需要说明的是,不一定是奖励本身破坏了孩子们的兴趣。记住:当孩子们不期待奖励的时候奖励对他们的内在积极性没什么影响。只有有条件的奖励 ——如果你做这个,那我就给你那个,会产外在激励,尤其是有条件、有期待、“如果 那么”型的激励会扼杀第三种驱动力。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如果  那么”型的奖励要求人们放弃他们一部分自主权。如果绅士驾着马车不是为了开心而是为了钱,他们就不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了。这就像装着他们积极性的篮子裂了一条缝,他们每项活动的乐趣都被抽干了。

莱珀和加兰随后进行的几个儿童实验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研究者发现成年人身上也会出现同样的结果。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发现,外在激励,尤其是有条件、有期待、“如果 那么”型的激励会扼杀第三种驱动力。

这些见解实在太具争议性了。毕竟,它们对大多数企业和学校的标准做法提出了质疑。因此,为了证实这些研究结论,1999年德西和两名同事对近30年来与此有关的研究再度进行了分析,他们最终得出结论。有 128个实验对奖励产生的效应进行了仔细研究,这些研究得出了同一个结论:有形的奖励实际上会对内在激励因素产生消极影响。如果家庭、学校、企业、运动队等关注的是短期目标,选择的是控制人们的行为,它们就会对长期效果造成相当的损害。

如果为了鼓励孩子学习数学,每写完一页作业就给他一些钱作为奖励,那么短期内他会更勤奋,但是从长期来看他会失去对数学的兴趣。假设你现在有个热爱本职工作的勤奋设计师,为了让他工作更努力,你根据他设计的拳头产品来决定他的薪资,那么几乎可以肯定,短期内他会疯狂地工作,但是长期来看他对工作的兴趣会有所减少。一本权威的行为科学教科书写道:“人们用奖励来提高其他人的积极性,提高某种行为发生的频率,希望能从中获益,但他们经常破坏人们对某种行为的内在积极性,无意中增加了隐形成本。” 这是社会科学界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也是最为忽视的发现之 一。尽管几位技艺精湛、热情洋溢的大众读物作家对外在激励因素做出了有力的控诉,尤其是艾尔菲 . 科恩(Alfie Kohn)1993 年出版了《奖励的惩罚》(Punished by Rewards)一书,但我们还是继续试图用这种方式来激励别人。也许是我们害怕驱动力2.0 系统离我们远去,就算它明显在走下坡路,也许是有关内在动机的奇怪的量子力学让我们摸不着头脑。

也许还有一个更好的解释。即使那些控制性的“如果  那么” 型奖励会引发汤姆索亚效应、抑制第三种驱动力,但也许它们真能让人们的表现水准更高。如果真的是这样,它们也许没那么糟。因此,我们不得人们用奖励来提高其他人的积极性,提高某种行为发生的频率,希望能从中获益,但他们经常因此而破坏人们对某种行为的内在积极性,无意中增加了隐形成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