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2002,金华(10)

迷途:一个啤酒主义者的独白2 作者:狗子


她“姑妈”

由这个瘦高个男人,我不禁又联想到我上大学的时候,交过一个女朋友,她是个文学女青年,中国文学她喜欢张爱玲,能找到的张爱玲的书她大概一本没落,通读至少一遍,外国文学中她喜欢《简爱》,那个时代我印象中几乎是个女大学生就喜欢《简爱》,电影《简爱》中简爱(丁建华配音)与罗彻斯特(毕克配音)的那段经典对白“不要以为我丑、我穷……”很多姑娘均耳熟能详,而且成为大学文艺晚会上的一个保留节目。我交的这个女友,心气比较高,对于《简爱》,她不满足于看电影,听录音剪辑,也不满足于看小说原著,她要一步到位——有次我去她家,发现她在读英文原版的《简爱》,用尺子比着读,手边一本英汉词典。我稍微有些惊讶,因为我知道她的英语水平跟我差不多,甚至不如我(她比我低一年级),都属于考试之前如果不突击一下、考试时不作弊一下,就很可能过不去的那一类,平常也没发现她对英语有什么特别的爱好,那时候我也喜欢英语文学,主要是美国当代文学,从《麦田守望者》到《第二十二条军规》,到库特·冯尼格系列,英国文学读过几本“愤怒青年”的作品,印象中有《一个长跑者的孤独》《打死父亲》,中国文学自然首推王朔,可以说我们俩都是文学青年,但文学趣味显然不一样,张爱玲的书我一本没读过,《简爱》不要说英文原著,汉译本我也没看过,电影自然是看过的,但也是中学时代看的,要说印象深的人物,不是简爱也不是罗彻斯特,而是罗彻斯特的那个疯老婆,她让我多少有些不寒而栗,或者说叫心灵的震撼;我读的这些书她也一本没看过,我向她推荐过王朔,她对我直言:不喜欢,读不下去。我没有与她争辩。此前她也对我力推过张爱玲,我的回答也是:读不下去,不喜欢。她也没有与我争辩。我想我们虽然彼此对对方的文学趣味都抱着小小的不屑,但双方都不认为这是什么大是大非的问题,就像她爱吃零嘴,我爱抽烟(当时酒喝得不厉害),她喜欢探戈,我迷恋霹雳舞,男女有别而已。

真正使我们分道扬镳的甚至也不是什么生活观念,虽然我跟她的生活观念有诸多不同,尤其是爱情观,我的爱情观是好合好散,有感觉就来,没感觉就散,乃至群居乱伦也是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更刺激,当然这后两样没跟她大肆宣扬过,我怕真刺激了她;她的爱情观则要“纯洁”得多,比如她向往婚姻,向往一生一世、忠贞不二,向往“小茅草屋里的爱情”……那是八十年代中期,有这样想法的姑娘或许比现在要多。我印象深的是,有一次在小饭馆里,她喝了点酒,深情款款地对我讲,她有一位姑妈(她是北京人,而“姑妈”是南方的叫法,或张爱玲小说里的叫法),解放前的知识分子,与姑夫自由恋爱,情真意切,后来姑夫留洋出国,不幸车祸身亡,自此姑妈独守空房誓不再嫁,她说她去过姑妈家,她说姑妈家有一间小屋永远锁着,但有一次为她而开,原来那小屋是姑妈与姑夫相亲相爱的房间,房里窗明几净,纤尘不染,床单雪白,原来是姑妈数十年与这小屋为伴,每天要亲自打扫……当时她说的有些动情,眼眶也有些湿润,我则一方面差点把这听成一个鬼故事,另一方面则对她的家事充满疑惑,我去过她家,也见过她的父母,虽说我从没把她们家祖上想象成天桥耍把式撂地摊的,但从她们家的摆设(单位发的硬板床、写字台)以及她父母的形象(她妈是个好说好动的中学老师,她爸是个蔫不出溜的小职员)中,我一直以为她们家的出身跟我们家差不多,不是农民进城就是城市贫民,如今冷不丁冒出这么洋的一枝儿,着实让我觉得有些突兀有些犯迷糊,我也有一“姑妈”,一直在山东老家务农,我也有一姑夫,干了一辈子矿工,我还以为她们家亲戚也是这路子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