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场上,起点高当然不是坏事,人家忙活十几年才能达到的高度,你三五年就做到了,节省下来的时间会让你的仕途事半功倍。而且高起点很容易造成一种良性循环,使你在每一次竞争中都拥有年龄优势,累积效应越来越大。
但凡事有利就有弊,起点高不等于日后的发展就一定会好,比别人领先一步,不等于以后都领先,在金字塔的官员结构中,很多起点很高、曾被人看好的人物也会成为塔基的一部分,未能达到预料中的高度。同样,也会有一些人,开始跑得慢,却后来居上。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年龄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拥有年龄优势的情况下,你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获取大家的信赖。这种信赖有业务上的,也有人际关系上的,事实上,人们普遍对年轻领导者的处事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有些人更是出于妒忌,报以更苛刻的态度。
这其实是对年轻人最严峻但也最有效的考验,通过了就必然一马平川,没通过就免不了泯然众人矣。
有些人可能又要说了,袁承志明明经受住了考验啊,他业务能力强,又懂得处理关系,该把握原则的时候决不让步,该不张扬的时候就不张扬,为什么还是没有成为新一代掌门呢?
在我看来,这是因为袁承志的年龄实在太轻,他才二十多岁,而黄真和归辛树分别是四五十岁的年纪。如果袁承志此时就任掌门,以他的能力和精力,如果也像穆人清那样任职至八十多岁,那等于是把持华山派长达六十年。在封建王朝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年轻时代的英明君主,往往老年昏聩,这一方面是精力问题,另一方面,长期掌权所导致的惰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这种惰性会导致组织架构的老化、运作机制的僵化,进而导致整个体系的低效率。
穆人清作为上一任掌门,必须正视这一问题。华山派的内部章程并没有规定掌门任期,也就是说没有制度约束,那就需要“人治”。所以,穆人清必须考虑接班人的年龄,以免一人长期掌权。所以,他挑选了守成的黄真。
那么,袁承志是否就失去了担任掌门的希望呢?我认为并非如此,如果袁承志最后没有出海远走高飞,他应该是下一任掌门的候选人之一——换言之,宋初的“兄终弟及”那一套应该是穆人清的一种备选方案。史书记载,赵匡胤传位赵光义,其实是早就定下来的“祖制”,“兄终弟及”的用意是避免皇帝即位时年龄太小,无法妥善处理朝政。但赵光义自己做了皇帝后,觉得皇帝还是自家人坐比较好,不但传位给自己儿子,还把赵匡胤的儿子“清理”得一干二净。
照这么说,华山派如果也来这一套,黄真的大弟子冯难敌是否答应也很难说呢!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第三代弟子暂时还找不出一个能够胜任的接班人,那么袁承志接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