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黄真的大弟子冯难敌,《碧血剑》中着墨不多,只是说他“四十多岁年纪,虎背熊腰,筋骨似铁”,江湖人称“八面威风”,连袁承志看到他,也是暗中喝彩,心想“大师哥如此英雄,确要这样威风的人物才能做他掌门弟子”。
到了《鹿鼎记》时代,冯难敌成了华山派掌门人,跑去“杀龟大会”上露了露脸。那时距离《碧血剑》的时代已有二十多年,穆人清和黄真已经辞世,袁承志远走异国,归辛树夫妇也已老迈,冯难敌成为江湖声望最高的人之一,连他的两个儿子都号称“两河大侠”。
从穆人清传位黄真,再到第三代的冯难敌,华山派掌门的选择都是嫡系大弟子,但黄真与冯难敌面临的形势截然不同。黄真论业务能力和江湖声望,都不如二师弟归辛树和三师弟袁承志,而冯难敌在华山派的第三代弟子中却是鹤立鸡群,声望无人能及(剔除半途入门并远走海外的何铁手)。
这下,问题来了,我们之前曾说归辛树和袁承志二人自身势力太强,所以需要黄真掌权,以免权力失衡,但为什么到了第三代,实力最强的冯难敌反而没有受到这些制约呢?
根据我的分析,当年黄真之所以胜出,是通过了年龄、协调能力等几方面的综合评定,再加上派系制衡的需要。但华山派作为当时江湖中的第一门派,其路线并非是关起门来自娱自乐,而是积极参与到时局之中,是“反清复明”的重要基石,归辛树是江南武林领袖,袁承志更是武林盟主,相比黄真,他们可以更好地推进华山派的既定政策与路线。黄真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能够胜出,仅仅依靠自身的协调能力和组织的派系制衡需要,其实说服力还不够,他还需要更大的助力,而这个助力,也许就是他的大弟子冯难敌。
野史记载,康熙晚年确定接班人时,历经多番考察,最终在四皇子(即日后的雍正)和十四皇子间犹豫不决,问计方苞,方苞的建议是如果对这两位皇子难以取舍,那不妨看皇孙,有个好皇孙,可保三代平安。康熙立刻想起四皇子的儿子弘历(即日后的乾隆),遂下定决心由四皇子接位。在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儿子难挑,就看孙子,是许多帝王确定接班人的一种方式。
而穆人清在考虑接班人时,取舍难度同样很大,黄真具有出色的协调能力,但归辛树和袁承志胜在声望与业务能力,袁承志更是八面玲珑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穆人清也是考虑到了第三代的因素,当时满清已经入关,李闯势力出现严重的腐化态势,以穆人清的深谋远虑,他应该已经预见到了日后斗争的难度,黄真一代的作用是“守成”,要稳妥地扩张华山派的势力与声望,而第三代面临的也许就是残酷的斗争,第三代弟子中声望最高的冯难敌无疑是最好的人选。换言之,穆人清选择下任掌门的同时,还顺便选择了隔代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