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谋略家诸葛亮,在他所著的《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认为俭与淡泊,是一种恬淡寡欲而又俭朴的生活方式,只有心境安定冷静才能思虑深远。“远”就是实现理想抱负的远见卓识,只有恬淡俭朴的生活方式才能砥砺人的志趣。“志”就是建功立业的大志。诸葛亮的这一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大,直到今天,人们常将“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书写成条幅悬挂于房中,或置于书桌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诸葛亮作为一位政治家所具有的宽阔的情怀,要求人们重视治心修身,培养节俭好学的道德品质;克服荒嬉浮躁的毛病,不虚度年华,苦志成学,将来做成一番事业。
诸葛亮“淡泊明志”的思想意境深邃,影响深远。他以“淡泊明志”去教育后人,教育子女,希望他们要立志成才,干一番事业。他还是一位注重身教的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淡泊明志”的思想,其实是我国儒家“安于贫而乐于道”的思想品德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东汉有位杨彪,史传说他“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但是这种远离人世、甘于寂寞清贫的主张很容易引发人们的厌世心绪。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则发展了儒家这一思想的积极成分,化消极为进取。淡泊之中怀有大志,清贫之中向往奉献。“淡泊明志”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仅仅要求人们做到不图名、不争利、不贪享受,而且还要怀有宏伟远大的抱负,坚忍不拔的毅力,忠贞不渝的赤诚,以达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