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挨了打,总一声不哭”(1)

失落的巅峰:六位中共前主要负责人亲属口述历史 作者:周海滨


陈独秀十七岁考中秀才,十八岁时写下他的第一部著作《扬子江形势论略》。陈独秀自幼虽反对八股文,但受世代书香家庭的熏陶,竟终生握笔研究中国汉语言文字及诗文。自1897年第一部著作《扬子江形势略论》问世(时称:皖城名士)到生命之最后几年的艰难困顿时期中《小学识字读本》的撰著(其自喻:幸有艰难能练骨,依旧白发老书生),陈独秀是与书而终,从书中走完了他坎坷而伟大的人生之路。

在所有版本的陈独秀传记中都会讲到这样一个故事:陈独秀的爹爹从小就看中了他的聪明,一年之中恨不得把四书五经都让他读完。他背书背不出,爹爹就用手打他。但他挨了打,总一声不哭。陈独秀在《实庵自传》中写道:“爹爹总是愤怒的骂道:‘你个小东西,将来长大成人必定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凶恶强盗,真是家门不幸!’”他母亲为此不知流过多少眼泪。陈独秀一看到母亲流泪,自己也痛哭起来。其母亲总是好言相劝:“你这孩子真是淘气,爹爹那样打你,你不哭,现在倒无端地哭了!”“母亲的眼泪,比祖父的板子着实有权威。一直到现在,我还是不怕打,不怕杀,只怕人对我哭,尤其是妇人哭。母亲的眼泪,是叫我用功读书之强有力的命令”。

或许,从这时候开始,被时人评价为性格倔强的陈独秀从此养成了不屈的个性。

陈独秀的声名远播也让一座并无特色的小山岭人皆熟知。辛亥革命前后,陈独秀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很多有影响的文章,都以安庆怀宁县境内的独秀山为名而落款。独秀山原本并不出名,而是随着陈独秀的出名才引起人们的关注。

陈长璞解释说,人们知道最广泛的就是陈独秀这个名字,这也许是爷爷对故土难忘的一种表现。

事实也是,环顾陈独秀的一生,他回家乡的次数屈指可数,而维系他与家乡联系的则是胡适等安徽人。

二十世纪初,陈独秀开始了早期的革命活动,投身于反帝、反封建、反袁的斗争之中,至1915年陈独秀曾五次东渡日本留学和避难。在此期间,陈独秀创办数种有影响的刊物和组织进步团体。影响较大的有:1902年创办的《爱国新报》;1903年与章士钊合作创办的《国民日报》;1904年在芜湖创办的《安徽俗话报》;1905年同柏文蔚共同组织的革命团体“岳王会”等。

1915年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后,创办了《青年杂志》,由此揭开了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陈独秀在《青年杂志》第一卷《敬告青年》的这篇文章之中,即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他的《文学革命论》的发表,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始。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写道:“创造就是进化,世界上不断的进化只是不断的创造,离开创造便没有进化了。我们不但对于旧文化不满足,对于新文化也要不满足才好;不但对于东方文化不满足,对于西洋文化也要不满足才好;不满足才有创造的余地。我们尽可前无古人,却不可后无来者;我们固然希望胜过我们的父亲,我们更希望我们不如我们的儿子。”由于《新青年》杂志在全国影响巨大,毛泽东在《湘江评论》的发刊词上指出:“陈独秀是中国思想界的明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