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有背影的,但许多时候,我们从时间深流中打捞出的常常是一个个历史人物的背影。说来这并不奇怪,因为历史总是人创造的嘛!所以中国的“二十四史”才取“纪传体”——写人即写史,写史必写人。笔者无才,只能亦然!
晚清人物为什么就选这几个人,他们的名字一般人都太熟悉了?
是的,他们的名字我们似乎已很熟悉了,但他们作为呈现在历史坐标中的“点”,或许你并不十分熟悉,再将这一个个“点”在历史的坐标中连成一条“线”,相信你对此更不会太熟悉。而这条“线”正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过程:从理所当然的“死扛”,到无可奈何的“妥协”,再到自作聪明的“耍赖”;最后实在耍不下去了,才不得不正视和图强,即从“洋务”到“改良”到“革命”——如此便走向了民国。
民国人物为什么选这几个人,且基本都是知识分子?
不可否认,知识分子总是得时代风气之先的,他们的面目往往是一个时代的面目,他们的脊梁往往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因此本书多选择知识分子而非军政要人作为民国的“脸面”和脊梁。
本书不是一个个人物小传,并非对历史事件事无巨细的原生态式的直录,而是选择人物人生中的那些重要的基点和拐点,高潮或低潮,进行发掘、揭示和点化。
希望本书所表现出的一定历史忧患意识和现实责任感,能开阔普通读者眼界并得到人文熏陶,甚至也期学界人士能从中多少读出些“别样风景”。
感谢我的家人,这么多年来对我写作的支持!
当然,最最应该感谢的,还是书中所写的一个个远去的人物——
他们就是历史的背影!
他们就是时代的重量!
我深深感恩!
诸荣会于南京
201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