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惹火烧国(4)

晚清背影民国脸:清末民初的那些人和事 作者:诸荣会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在“亚罗号事件”中,叶名琛和他所代表的清王朝,实际上注定了与寓言中那只小羊的命运是一样的,任凭你做得再好也没有用;甚至完全可以说,即使没有这“亚罗号事件”,对于英国人来说也不要紧,他们一定会再弄出个什么别的“事件”来的,因为这只是找出一个借口而已——什么时候侵略者要找一借口是个难事的?

战争爆发后,叶名琛事实上始终遵循着他的“六不”方针,即“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这也是他历来遭人诟病的地方。然后我们在指责的同时,也要看到他背后也有着太多的无奈!

他是“不战、不守”,但他的“不战、不守”不是不想战、不想守,是他拿什么战,拿什么守呀?战争爆发时,不要说广州,整个大清的所有精锐部队都几乎在江浙一带与太平军作战,而广东的财力又基本已经在镇压太平军的战争中消耗殆尽。叶名琛可谓是面临着无兵可出、无险可守、无钱可用的尴尬局面。有人可能会说,叶名琛不是有过以一万五千人击败过二十万“红兵”的奇迹吗?你为什么不能再创造一次以少胜多的奇迹?但那“现代化武装到牙齿”的英军是那“红兵”能比的吗?说这样话的人,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还有人说,当初叶名琛不是与徐广缙一起通过发动群众,吓退过英军吗?为什么不再来一次?然而上面我已经提到,至此已今非昔比:叶名琛曾为朝廷多次镇压农民起义军,若要发动群众,他们便正是发动的对象——叶名琛还能发动得了吗?总之,事到如今,叶名琛有着太多的无奈。

太多无奈中,叶名琛只好去求仙扶乩,寻找帮助。这在我们今天看来实在是无知的、愚蠢的和可笑的。

他是“不和、不死”,并不是他不想和,而是因为他清楚,所谓的“和”即丧权辱国;他也并不是不想死,最后的事实也证明了他并不是怕死,而是“将以有为也”。据有关史料记载,叶名琛起初是把自己的被俘当成是可以晋见英国君主的契机;他在被俘之初不自杀,是要留下一条命,向英国君主阐明大中华的和平意愿,并借机去反问英国君主。叶名琛后来对随他而去加尔各答的仆人明确地说明了这层意思:“我之所以不死而来者,当时闻夷人欲送我到英国。闻其国王素称明理,意欲得见该国王,当面理论,既经和好,何以无端起衅?究竟孰是孰非?以冀折服其心,而存国家体制。彼时此身已置之度外,原欲始终其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