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6年李鸿章为什么不替朝鲜“做主”,坚决回击日本,反而会眼睁睁地看着日本阴谋得逞呢?梁启超说是因为李鸿章“不知道藩国无外交的国际公约”。李鸿章真的连这样的外交常识都不知道?对此我一直表示怀疑。如果真是,那李鸿章罪过就大了。但因为梁先生并没能拿出证明李鸿章不知道的证据,所以我想这更多只是梁启超的推测吧!另外梁先生也忽视了一个事实,这就是森有礼说是代表日本政府交涉而实际上盛气凌人地无异于在胡纠蛮缠时,英国人正通过“马嘉理事件”向清廷发难,此时不但李鸿章被弄得焦头烂额,而且大清国也很是自身难保,此时哪有力量担负起保护朝鲜这个藩国的责任呢?李鸿章这时将朝鲜推到前面与日本周旋一阵,未尝不是他的无奈之举。
再看1885年那次,李鸿章之所以在与伊藤博文的谈判中明显吃亏,多半也有难言之隐,因为几乎就在谈判的同时,福建水师在马尾被法国人打得全军覆没,此时的李鸿章在谈判桌上既无与对手软磨死缠的心思,更无奋而雄起的力量,也实在是可以理解!
再看甲午战争的全过程,如果仅就战术上来看,我们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一次次坐失先机,平壤之战如此,决定性的卫海卫之战更是如此,中国军队其实并没有真正投入作战,有的军舰根本就没有起锚就被人家击沉了;如果我们真的拉开阵势与日军开打,未必就是这个结局,如我们一般人都很熟悉的黄海海战,那次战斗中邓世昌虽然战死了,但就战争本身来说我们并不算战败,只是打了个平手。确实是由于我们的一次次坐失先机,最后导致了整个战争的全面惨败,而李鸿章作为北洋水师的最高统帅,对此自然是难逃其咎。
那么李鸿章为什么不下令军队早作准备,并奋然与敌一决生死呢?
我们一般人只看到李鸿章一次次在战术上坐失先机,但并没有看到我们其实早已在战略上坐失先机在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