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发动的“甲申之变”,其目的就是进一步削弱和排挤作为宗主国中国在其藩属国朝鲜的力量和影响。照理说到这一步,李鸿章应该看得很清楚,更何况袁世凯也在事变后对李鸿章明确进言,应该抓住此次平叛胜利的时机,对日本采取强硬措施,尽量消除和赶走日本在朝势力,控制朝鲜;具体做法是,在朝鲜设立“监国”,并派重兵进入朝鲜,然后再与日本谈判。
哪知李鸿章虽然因之而对袁世凯刮目相看,并从此对他重视有加,但并未听取他的建议;1885年2月,李鸿章在与日本伊藤博文的谈判中再次失误:李鸿章答应,如果朝鲜再次发生事变,中日双方如若派兵入朝,一定要照会对方政府。这等于允许日本也可以在朝鲜驻军,也等于中国主动放弃了只有宗主国才能在藩属国驻兵的特权。所以,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说,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后来两个国家各执一理,纠缠不清,终于酿成战争,其祸根开始于这件事。而这个祸事源头不能不说是由李鸿章的外交策略引起的,这成为李鸿章的第一大失误”。
果然,又十年后,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双方都进兵朝鲜,而且日本别有用心地突然派出重兵,且抢得了先机,占领了各重要军事要地,并挑起战争。于是自然而然,中国先是陆军在平壤之战中一战即败,再是海军黄海大战再战再败,最终是威海卫之战彻底失败。而李鸿章也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但从其政治生涯的巅峰中突然跌落,而且也陷入了历史万劫不复的骂声中。梁启超曾将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所犯下的失误归纳为“十二大错”。那么精明的李鸿章,怎么就会犯这么多的错呢?且有的错当时一般人似乎也都能预先看出并避免,他为什么还会犯呢?我们不妨仍以上面所说的两次为例来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