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的“门”文化(1)

中国人“盗墓”VS美国人“盗梦” 作者:白海军


能进入英语的中文词汇很少,其中就有“guanxi”(关系)一词,这是因为在英语中没有中文“关系”的真正含义的对应词,“relationship”、“connection”、“contacts”、“networking”等词语都与该词不完全相同。中国社会则是一个靠“关系”来调节和维系的社会,是除去法律、道德和明文规定的之外的另一种社会规则。

关于“门”,在中国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岳飞的《满江红》曰:“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其中的“阙”是指“宫阙”,《古今注》解释说:“古每门树两观于其门,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则可远观,故谓之观”;《尔雅·释宫》也有:“观谓之阙”之言,也就是说“阙”代表着王宫,也就是等级、地位、尊卑的象征,如班固《白虎通义》所言:“门必有阙者何?阙者,所以释门,别尊卑也。”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说,商鞅变法中,“筑冀阙”就是其中一项,将门的地位再度正式提高,实际上就是设置一道阻拦线、监视门,起到固定等级秩序和树立官府威严的作用,换言之,就是树立官本位符号。

《诗经·陈风》:“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易经》所言:“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把门上升到了哲学的地位;《论语·雍也》:“谁能出不由户?”给出了最精辟的注解。权贵之家门前有石狮,寻常百姓家门上贴门神,尤其是大户人家,一般除了大门之外,往往还有偏门、角门等。清《蕉轩随录》记载说:“外官衙署正门左右各有门一,谓之东角门、西角门,属官参谒,均由角门入也。”也就是说,一般下属官员往来都是不走正门的,而是走角门。由此,有了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白居易《伤宅》也有诗曰:“谁家起第宅,朱门大道边?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累累六七堂,栋字相连延……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厨有腐败肉,库有朽贯钱。”

所以,“门”文化早就见于中国官场,朱门就是等级的标志,原本是指皇宫之门。汉代卫宏《汉旧仪》说:丞相“听事阁曰黄阁,不敢洞开朱门,以别于人主,故以黄涂之,谓之黄阁”。直至汉代,朱门还属于“九锡”之列。所谓“九锡”为天子给予诸侯的礼遇,《韩诗外传》称:“诸侯之有德,天子锡之。一锡车马,再锡衣服,三锡虎贲,四锡乐器,五锡纳陛,六锡朱户,七锡弓矢,八锡铁钺,九锡秬,谓之九锡。”后来富贵者均以朱漆大门标示尊贵,但也不是随便什么时候、什么人家都可以用朱漆大门的。明代初年,朱元璋申明官民第宅之制,《明会典》载:洪武二十六年规定,公侯“门屋三间五架,门用金漆及兽面,摆锡环”;一品二品官员“门屋三间五架,门用绿油及兽面,摆锡环”;三品至五品“正门三间三架,门用黑油,摆锡环”;六品至九品“正门一间三架,黑门铁环”。同时规定,“一品官房……其门窗户牖并不许用髹油漆。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及彩色装饰。”

官门是绝对威严的,即便是孔子这样的“圣人”,出入官府也总是谨小慎微的。《论语·乡党》称:孔子走进朝廷大门后,“立不中门,行不履阈。”意思是不在中央站立,不敢踩门槛。

一般大户人家的院落,大门之后还有影壁,原本也是礼制符号,九龙壁就是帝王、王侯才能有的。

所以,千百年来,在中国早已形成了“门”文化——门当户对,其实才是中国文化的体现;门第之见,在中国根深蒂固;成为名门望族,才是中国人的期盼;门阀政治,更是中国的传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