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假如别人看不见我(1)

任凭风:且听雨 作者:童小茜


临洞庭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每到八月份,洞庭湖水便会涨起,几乎与湖岸相齐平。望向湖中,水天相交于远方,就此混合为一体,难以分清楚彼此。湖面上若隐若现着蒸发出的水气,将虚空全给包含了,也把云梦泽都笼罩了起来。“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撼动着整个岳阳城。此时此刻,是谁在望着这烟波浩渺的湖上美景呢?

对,就是那个写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孟浩然。孟浩然,生于公元689年,卒于公元740年。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伟大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二人皆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由于他没有进入官场做过官,因此又被人们称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

不过,此时此刻,他的心却不在这景上。因为这首诗不是用来自娱自乐,也不是写给诗友的,而是要呈给一个人——当朝宰相张九龄。以什么身份呢?隐士一枚,既无学历亦无官职。时值公元733年,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在位。

在唐朝,尽管社会十分开放,也有科举制度招纳人才,但是门阀制度依旧很是森严,一般的读书人很少有机会步入仕途,更难在政治舞台上大有作为。如果要想在政治上寻求出路,读书人就必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显贵们求助,譬如写些诗文呈递上去,以期获得赏识,进而得到引荐提拔。这首诗,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想做官又不愿意直言,含而不露,与望洞庭湖密切结合,融化无迹,极为自然。

孟浩然虽为隐士,但早年就心存用世之志,从这首诗便不难看出。(此时他34岁。)但这种政治上的抱负仅限于早年而已,慢慢地,他就由若隐若现发展到完全归隐。

政治上的失意是一个原因。这封既有失意又富诗意的自荐信推出之后,并没有得到宰相张九龄的积极回应。直到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才把他召为幕僚,但时过境迁,不久他就重新归隐。另有一个故事,传说好友王维曾私邀孟浩然到家里做客,恰好唐玄宗也来王维家,孟浩然吓得惊慌失措,赶紧躲到床底下去。但王维不敢隐瞒,实话实说,于是玄宗命令孟浩然出来一见。孟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认为这是暗骂自己,十分不高兴,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于是孟浩然被放归襄阳。而后他又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