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爱听刘同跟我们讲他小时候的事儿,那是些无法无天的故事。似乎我可以看到烈日下的树叶被烤得焦黄,没精打采地遮蔽着那个坏孩子的操场。
逃课、不及格、挨打,对幼年的刘同来说不是新闻,他和他周围的人好像都习惯了这些,理想、压力这种词儿对他来说,才是外星产物。坏孩子的故事,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大同小异,没什么好说的。我想从他感受到压力的那个破天荒的新闻事件说起。
上了高中,他依然是烂泥扶不上墙的样子,但是他日渐长大的身体,已经感到城市的狭小。有一天,他突然觉得,如果他考不上大学,又怕苦不外出打工,就一定没办法离开这个小城市,一辈子都要待在这儿,外面的大世界永远只能从电视上看看。所以,他只能变好,只能回到正途,他突然感到了一种压力。
750分的高考总分,他只能考300分,这点分数连大专都考不上。那时已经高二结束了,就只有一年了,刘同开始逼着自己从高一的课程开始,玩儿命地复习补课,但分数就是不领情,怎么都不肯给面子地大幅攀升。
一次月考,上午考完数学后,他看到试卷上写的是联考试卷,他就想,一定有别的学校已经考完这套试卷了,想到初中的死党们,他要去抄。考完数学,骑单车飞驰到另一个学校,那个学校的语文真的考完了。抄完所有答案,顾不上吃午饭再骑回自己学校,刚好发语文试卷,出的题真的一样,前面的答案都有了,就原单照抄,还鬼精地故意错几道。
到了作文,没有标准答案,题目是《写给爸爸的一封信》,搁以前,他就按套路地写爸爸养育自己多少年不容易,但当时他觉得前面应该有七八十分了,作文就随便写也没关系。于是,就特别真实地写了封信:
爸,每次你加夜班回家,看见我躺在沙发上,电视已经没有节目了,你就觉得我特别不爱学习,我从来没有跟你反驳过。
因为你是医生,你每天晚上很晚才回家,我每次写完作业之后,就想看电视等你回来,等着等着,我就睡着了。当我醒过来之后,发现你还没有回来,我想上床睡,但我真的很想跟你聊会儿天,我看着看着,又睡着了。
其实,你每次都觉得我没有读书,你觉得我很爱看电视,你只有这一份失望。可是对我而言,为了等到一个不待见我的爸爸,每个夜晚,我都会失望地醒来好几次……
要命的是,第二天发试卷,第一名是刘同,138分!
他当时傻了,全班都疯了,他的作文只扣了1分!成了全校的高三范文。瞬间女生对他特崇拜,男生看他很高级。
有些同学语文很烂,老师对他们说,你们去向刘同请教经验,他像是迎头赶上的英雄似的。他突然认识了“信心”这个好朋友,拿着试卷,一个题一个题地帮人家分析?!
第二次考语文,他还是第一名,128分!为什么?
因为经过那一次,他似乎被开了窍,那些以前突击背了又马上忘掉的知识,自己像长了腿一样跑来找他。慢慢地,模拟考试总分变成400分、450分,最后490多分。终于够格交钱去上他爸爸希望的那所医科大学了,可他不想读医,就疯了似的给所有亲戚朋友打电话。
终于问到湖南师范大学,刚刚到师大交钱走读的提档线。通常这种情况下,是没什么可能入学的,但他就是这么撞大运,居然被招收,而且还是中文系!他可能是历届湖南师大中文系高考成绩最烂的一个了吧,我经常这样跟他说。
但不管怎样,这个坏小子能去大城市了,能到长沙上大学了。带着的行李中,有一件,叫做偷来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