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了一年,就这样潇洒地走了,挥一挥手,不带走下个月的薪酬。去哪儿呢?
回光线。
其实半年以前光线就一直在挖刘同,挖他回去,可他总觉得自己还没干出什么成绩,回去丢人。因为他是从光线出去的,这再要回去,得想清楚,他就是奔着不再离开的念头去的。
那个节目做了半年后,他在圈内颇有知名度了,光线的人就跟他说,你在外面做,还不如回来算了,回来做《娱乐现场》的主编,这话跟他说了半年。
我说你这基本上是骑驴找马了,知道下面有退路,才敢跟人家老板那么横。他说是的,他确实挺没那个种的,他不做“老子豁出去了”那种事儿。在我看来,这不是没种,不是,敢叫板一定是因为自己清楚最差的结果可以承受,这是聪明。
回光线接手的节目是一个访谈节目,一个快要停掉了的节目,那个节目“裸奔”了好久,这是行话,就是说这个节目没有赞助商,没有企业冠名。
做电视的很现实,要么赚钱,要么节目就死,当时国内的访谈节目遍地都是,这个节目没有赞助商,每次都还要请艺人来。节目要被拿下了,怎么办?想辙呗,当时主持人谢楠和柳岩都是20出头,这个年纪做不了访谈,太年轻,有点分量的嘉宾来了,说的生活她们完全没经历。他们就想,有没有可能放八个人,“围攻”嘉宾,不管谁接不下去了,总有一个人接得上,八个脑子对一个,于是就有了记者团,就诞生了《明星记者会》。
用这样的方式,效果真的蛮好。有人问了个特别傻的问题,把嘉宾问得生气了,开玩笑说你给我出去,那个人就真的出去了。嘉宾就蒙了,问他怎么真出去了,记者团的其他人就帮腔,你不是生气了嘛,就让他走呗,咱们接着聊,你要想把他叫回来,我们就叫他回来。特真实。
这样既解决了节目没有更多的钱,去请大牌主持人的问题;又真的可以解决现场的尴尬,让气氛变得活跃;而且,培养了很多日后在光线独当一面的主持人和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