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一个人身挂六国相印,他能够用舌头转动天下格局。这种非凡的说服力固然与他优异的语言才能密切相关,但是没有他的刻苦学习和积累,就没有卓越才能的形成。苏秦是如何积累优势,并将自己的优势发展到极致的呢?
苏秦到周朝、秦国游说失败,落魄返乡,备受家人、邻里奚落后,他发愤读书,史书记载是“以锥刺股”。从这样的描述中是发现不了奥妙的。我又研究了苏秦的老师鬼谷子的著作《鬼谷子》,从这里面发现了苏秦学习的奥妙,就是“揣摩”。
什么是揣摩呢?就是你要说服对方,先要揣摩出对方的心理,探知对方的所思所想,而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显然,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初出茅庐的苏秦为什么失败呢?就是因为他书生气太足,所讲的那些人家周天子、秦王不感兴趣。
苏秦的高明在于,他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就有针对性地弥补自己的不足,闭门谢客,闭门苦读,揣摩书中的道理、方略,揣摩天下诸侯的心理,揣摩天下大势以及各个国家最为迫切的需要。终于,他豁然开朗,发现了六国最大的需求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抵御如狼似虎的秦国,于是,他倡导合纵之道,就是六个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抵御秦国的侵略,结果一举成功,他身挂六个国家的相印,建立了联合国的雏形。
更令人称奇的是,苏秦为了使他的合纵能够持续下去,还暗地以曲线的方式制造了一个自己的对手,就是与他在历史上同样赫赫有名的张仪。他暗地帮助同学张仪到秦国做了宰相,而秦国是六国的死敌啊,这不是自己为对手增加力量吗?是的。但是这里面的玄机在于,只有张仪做了秦国的宰相,苏秦在操纵“合纵”策略中一旦遇到了秦国的破坏,他还可以通过张仪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缓冲”,他也果真达到了这个目的。可见,苏秦算是“揣摩”到家了。连张仪也自叹弗如。他们两个使天下和平了二十几年,这在战乱频仍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个奇迹。
苏秦之成功在于揣摩,揣摩在于想象。不善于想象,怎么能揣摩好别人的意图呢?
苏秦的非凡的说服力的练成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一是他与张仪师从鬼谷子学习游说之道;二是他开始游说诸侯,谋求高位,但是他的说服功夫还不够,四处碰壁,他不得不在家中闭门苦读,钻研谋略学经典《阴符经》,并反思自己,静思天下大势,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他终于豁然开朗,找到了打开富贵之门的钥匙;三是他重新出山,凭“三寸不烂之舌”,“说燕文侯”、“说赵肃侯”、“说韩宣王”、“说魏襄王”、“说齐宣王”、“说楚威王”。他每到一国,“说”的内容都大致相同:先说说该国的山川地理,再说说七国争雄秦强而六国弱的现实,最后建议大家联合起来,共同抗秦,是为“合纵”。经他一“说”,六国认真掂量一下自己的实力,觉得还只能像他“说”那样,才能生存,“于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时他的说服功夫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