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汇率形成机制导致天量货币被释放

中国金融困境与突破:25位著名经济学家对当前金融形势的思考 作者:周小川


人民币有两条超发的途径。一条是政府主动超发货币,征收“通货膨胀税”,这一途径在制度上被杜绝了,1994年全国人大通过、1995年开始执行的《人民银行法》明文限定,人民银行再也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

而人民币超发的另一途径,就是从汇率形成机制里被动释放出来的天量货币。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实质,是政府确定了刺激出口的汇率目标,并要央行用基础货币不断购汇来达成。1997—2005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826元,意味着每增加1美元国家外汇储备,央行就要增加动用826元人民币的基础货币向商业银行购汇,这826元“高能货币”转入商业银行,再乘上4~5倍的货币周转速度,可放给市场的贷款总额就是40元人民币上下。这是说,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在事实上已经成为货币当局被动发行人民币的机制。

超发的货币在国内没有对应的商品

通货膨胀就是流通中的钱太多,超出了市场能提供的服务和商品需要的程度。那么汇率制度释放出的货币,为什么国内没有相应的服务和商品来冲抵呢?这是因为商品已经出国,国内留下的是“纯购买力”。在此情况下,过量的人民币购买力追逐不够量的国内商品,结局只能是国内物价总水平的上涨。这就是这些年国内通胀时不时冲高的根源。

以年度新增外汇储备2000亿美元为例。这笔巨款——按变化的汇率计,约在14000亿~16000亿人民币之间——当然主要是由我国沿海出口加工地带的无数外向型企业挣来的。从商品形态看,东西已经出口了。可是这挣回来的外汇,经过向商业银行结汇,那些无论是工人薪酬、老板的投资与管理收益、政府税收以及其他相关方的服务所得,则全部变成了留在国内的人民币购买力。这里有一万几千亿人民币购买力,完全没有对应的商品可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