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改变了思维,就改变了人生(1)

柔韧有“俞”:你所不知道的俞敏洪 作者:张翼


俞敏洪最初的梦想来自高中时英语老师的引导。“任何年代,只要考上大学,就会由农村户口转成城市户口。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咱农村人最坚定的梦想就是死也要成为城里人。”英语老师一席掷地有声的话让俞敏洪至今记忆犹新,“我们班的同学全都参加了高考,没人放弃,即使没有考上大学,将来种地的时候,也会自豪地说曾经为自己的梦想奋斗过。后来我热爱英语,和对这位老师的崇敬密切相关。”

俞敏洪第一次高考败得很惨,英语33分;第二年高考,英语55分,依然名落孙山。第三年,偶然又必然,他终于考进北大。俞敏洪想通过三次高考的亲身经历说明两点:第一是“持之以恒、坚定执著”的重要,因为直面失败、不惮前行的不抛弃、不放弃精神是成功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是自身能力和愿景目标成正比,能力提高了,人生目标自然就提高了。

高考成绩公布时,俞敏洪的分数超出北大录取分数线7分。当年是考后填志愿,俞敏洪下了很大决心也没敢填报北大,是老师替他在“第一志愿”一栏写下了“北京大学”四个字。“很多分数比我高的人都没敢填报北京大学,我咬了咬牙,一狠心、一跺脚,报了。当时我也很担心不一定会被录取,结果北大还是录取了我。”俞敏洪是穿着打了补丁的白衣蓝裤挑着扁担大摇大摆走进北大的。

俞敏洪一开始根本没想能够考进北大,师范类大专是他的最高目标,但高考分数上去了,就不知不觉或后知后觉地被时代的浩荡洪流裹挟进了北大。这是他平生第一次体会到失败和成功交织的滋味。

接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俞敏洪先是仰天大笑继而号啕大哭,那种神情简直就是“范进中举”的现代版。

忆及高考往事,俞敏洪至今难以释怀:“如果当时没有坚持的话,也许我现在仍然只是一口土话、两脚带泥、满手老茧、满心凄凉的插秧农民。”俞敏洪清楚地记得,当时村里有个小伙子和他一样,高考考了两年都没考上,“我跟他说一起再考一次,他母亲一脸忧愤地说:‘我家儿子不考了,找个女人结婚算了。’回到家我跟我妈说我再考一年,结果真的考上了”。

两次高考落榜,是俞敏洪人生的第一场失败。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他得出两个结论:必须往前跑,不一定要跑得快,但是要跑得久;不能停下来,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逆境,尽管痛苦,但是快乐。因为,它是陶铸优异者、淘汰竞争者的必然过程。

俞敏洪平生第一次坐火车是在1980年,那一年他背起行囊去北大西语系报到。俞敏洪个人回忆,那些年,他疯狂地迷恋上了火车,车厢外车轮和铁轨撞击的强烈节奏,风声在车窗外呼啸而过,还有对面开来的火车那急促的凄厉嘶鸣,常常把他的思绪拉得悠远绵长。“火车从一个城市穿过,奔向另外一个城市,窗外的风景不断变换,我就把自己的心留在了不同的风景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