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大5年:一粒不幸的“种子”(1)

柔韧有“俞”:你所不知道的俞敏洪 作者:张翼


大三那年,俞敏洪最喜欢读的小说是《红楼梦》。“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咳嗽”的林黛玉因肺结核而死,读到这一章,俞敏洪不无惊骇地发现自己竟然也在间歇性地咳血,赶紧跑到医院去检查,医生严肃地说他得的是肺结核,必须马上住院治疗。

俞敏洪惊恐地询问医生:“我这么年轻,怎么会得肺结核呢?这简直太可怕了!”

医生关切地对俞敏洪说:“给我讲讲你的现状吧。”俞敏洪如实告诉医生:“您可能不知道,我这个人学习特别刻苦,可成绩就是上不去。班里没有一个女孩子喜欢我,我特别苦闷。”

没等俞敏洪说完,医生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15岁到35岁的青少年是结核病的高发群体,以你现在这种心理状态、心理承受力,得肺结核的概率很高。”

“面色苍白、身体消瘦,阵发的撕心裂肺的咳嗽。”这样的生活俞敏洪过了一年有余。因为肺结核,俞敏洪不得不休学一年。

俞敏洪至今珍藏着一本书——《戴望舒诗集》,书的扉页上清晰地记载着购书时间为1982年10月20日。“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诗人的传世佳作曾经在俞敏洪年少的心灵里激荡起无助、无力、无望的满腔愁怀。

2002年一个细雨霏霏、秋意萧瑟的傍晚,俞敏洪信手翻开那本尘封多年的《戴望舒诗集》,一片干枯的红叶从书中悄然滑落。这个时候的俞敏洪,眼眶湿润了,记起了在北京市结核病医院那些让人扼腕伤感的日子。那时,俞敏洪是北大学生,同时也是一个肺结核病患者。医院坐落在北京西郊的妙峰山脚下,远离都市,风景秀丽。躺在病床上聆听秋叶飘零的萧瑟旋律,俞敏洪心中充溢着绝望和悲凉。医院旁边有一座小山,山脚下矗立着一座不大引人注目的纪念碑,是纪念辛亥革命中的烈士们的,冯玉祥将军为这座纪念碑题写了四个大字:“精神不死”。

这座纪念碑以及“精神不死”四个大字,成为俞敏洪的精神寄托。“每当感到绝望时,我就逃出病房去爬那座小山,然后坐在石碑前,安安静静地发呆,默默流泪,在泪眼迷蒙中感受‘精神不死’四个字带来的震撼、洗礼与振奋。”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必须要有所支撑,最好的支柱就是理想和信念。对俞敏洪而言,新东方精神是他生命中一连串铭心刻骨的故事:是被北大处分后欲哭无泪的悲苦,是被美国大学拒收后无尽的绝望,是被其他培训机构恐吓后惊惧的战栗,是被抢救过来后痛不欲生的哀鸣,是被劫匪恶性抢劫时惊恐无措的凄怆,是在屡次失败之后誓不言弃的决然,是在濒临绝望之际韧性十足的坚守,是在软弱无助之后不屈不挠的勇毅,是在涕泗滂沱之后愈挫愈勇的壮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