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结束语(2)

清日战争(1894-1895) 作者:宗泽亚


纵观中国的近代史,清日战争的失败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悲哀和幸运的。清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在于引导中华民族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一个新概念的国度,确立国家版图的格局,创设国家间关系的新秩序,衍生新兴中华的历史文明,让世界注视到睡狮的醒来。清日战争给中华民族的再生留下了巨大的政治价值,对中华革命的成功和大清王朝的覆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94年清日两国的战争,清国用干支纪年的甲午年命名《甲午战争》;日本国命名《明治二十七八年战役》;欧美国命名《First Sino-Japanese War》。清国和日本国的命名均不能准确表达战争当事国的主宾关系。近代以来日本人改称“日清战争”,中国人继续延用清人定义的“甲午战争”或衍生“中日甲午战争”的称呼。依据国际上对战争命名的惯例,明确作战当事国的主宾关系,本著题名《清日战争》,而在日本国角度叙述战争时,使用“日清战争”的表达方式。

本著少量使用“中国”“支那”的用语,早期“中国”一词偶见于清国洋务派李鸿章的外交用语中,日本报刊媒体中亦有少量应用。但是大清朝廷并不完全认同中华或中国的称谓,因为中华带有以汉人文化背景的浓厚色彩。

日本的近代史不把清国看作真正意义上的中华,中华是以汉唐文化为代表的民族传承,清国的华夏子孙只是附庸于大清蛮夷统治下,生存在自己土地上的一个大民族。日本在区别满洲人和汉族人共同存在的国家时,引入了西方词汇中的外来语“China”一词。日本语“China”的西文字表述为“支那”,发音为“西那”。“支那”一词,中性的表述了近代日本对华夏汉民族的认同,对她拥有文化的敬仰,以及对满洲族的区分。“支那”一词的汉文描述和应用,在近代史书里可以看到中国人并不忌讳的痕迹。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战争的长期扩大,原本中性的“支那”一词从侵略者嘴里吐出,就逐渐形成了带有贬义的概念。中国的崛起和对“支那”称谓的非认同,是现代中国反对战争,不忘日本曾经伤害过中华民族的政治取向。

本著的构成以日本国内收藏的历史文献为主要资料源,书中对战争的叙述和图表的解说,是历史上日本人对日清战争的一般认识。由于清国官方缺少对战争的准确记录和统计,本著使用日本文献研究清日战争,会与中国的历史通说存在矛盾或片面性,作者期待中外研究者逐渐澄明正确的历史史实。书中收录的照片、绘画、统计表等文献,仅反映当时代日本人及欧美人对战争描绘的记录,非作者对战争当事国褒贬的立场。

本着使用的统计资料及表格数据,主要采用了日军参谋本部1904年编篡的《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戦史》8卷;2005年旧陆军省编篡的《日清戦争统计集》4巻;国立公文书馆、外务省外交史料馆、防卫省防卫研究所公开的馆藏文献资料。各文献记载的个别数据存在差异,误差理由和产生的原因不明。基于尊重历史文献记载的思考,本文和表记如实转载特此说明。

本着完成之际,诚意向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国立公文书馆、外务省外交史料馆、防卫省防卫研究所、东京都立图书馆、武藏野市图书馆、西东京市图书馆、资料协力的图书馆致以谢意。对致力研究和整理清日战争史料的中日学者表示敬意。向长年给予本着协力的张黎明博士致谢。书中的参考资料及引用文献列记《参考及引用文献》,特此鸣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