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皇位的朱棣,最怕的其实也是“遗臭万年”四字,触他这个“忌讳”的,便是大明开国功臣刘伯温之子刘璟。靖难之役中一直作为建文帝“高参”的刘璟,在战争结束后逃到家乡避祸。朱棣本想拉拢他,他却避而不见,之后朱棣派兵将他逮来,他却不慌不忙,见面劈头就说:“殿下(朱棣)就算是百年以后,还是逃不过一个‘篡’字。”大怒的朱棣将刘璟逮捕下狱,刘璟宁死不屈,在狱中自尽而死。一代智囊刘伯温的膝下两子,至此全部殉难(刘伯温长子刘琏被胡惟庸逼死)。
被忠臣们搞愤怒了很多次的朱棣,其实确实面临一个矛盾。他起兵反抗建文帝时,打出的旗号是“清君侧”,即自己不是要夺取皇位,而是要效仿上古周公辅佐成王的典故,消灭昏君建文帝身边的奸臣。从战争的开始到结束,这一直是他的宣传口号,包括见到被俘的方孝孺时,他依然这么说,但方孝孺却反问一句:“如果你是周公的话,请问成王(借指建文帝)在哪里呢?”朱棣当场卡壳了,建文帝早就在南京城破后下落不明了,自己还做的哪门子成王?可这么大的漏洞,株方孝孺十族也没法补。按照《万历野获编》的记录,朱棣的办法,就是改变了中国儒家千年的一个祭祀传统,即将宗庙里作为主祭祀位的周公像,搬到侧面位置上,以此来淡化“周公”论。从此时起,没有周公,只有皇上。
与各种屠戮手段相结合的,就是朱棣在即位初期大行“告密风”,即鼓励民间揭发“建文余党”,有揭发者一律重赏。比如淮安一个叫丁玉的渔民,就借着乡邻祭祀的机会,诬告乡亲们结社谋反,导致数十乡亲被杀,他自己反而官升御史。到永乐二年(1404),全国闹得告密成风。是年二月,御史李至刚劝朱棣说:而今民间那些争着揭发“建文余党”的,无外乎是三种人,一种是家境贫寒,想靠告密来免赋税的;一种是奸诈小人,求升官发财的;还有一种,就是受朝中官员指使,收钱陷害他人的。朱棣随即下诏书,声明“告密”必须有真凭实据,查出有诬陷三四个人的,要处三年以下徒刑;诬陷十个人以下的,处十年以下徒刑;诬陷十个人以上的,凌迟处死。
尽管鼓励告密的朱棣,采取了种种补救,来防止告密中的诬陷情形,但永乐一朝的告密之风,依然持续近十年。它的戛然而止,是因为永乐九年(1412)的一次“意外事件”。是年科举,“建文余党”练子宁(被朱棣“瓜蔓抄”杀害)的儿女亲家钱习礼考中进士,因成绩优异被朱棣选为“庶吉士”,却很快遭人告密,挖出了他这桩“老底”。但得知真相的朱棣,非但没有处罚钱习礼,反而不以为然地说:“就算是练子宁本人活到今天,我依然会重用他,何况是他的儿女亲家?”自此之后,告密之风渐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