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清华大学08

东方顶级大学传奇 作者:张明帅


(五)科研成就

一部清华史,就是一部中国民族的自强史,就是一部爱国奉献的历史。清华大学,自它诞生起,就担负起民族的兴旺,中国的崛起的重大责任和使命,一百年来,清华大学为中国培养出了众多的学术大师、兴业之士、治国之才,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国家和民族奠造了宝贵的人文传统。

水木清华滋润莘莘学子。在100年的历史中,清华大学在教育、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都曾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过许多贡献,但是,最令清华人骄傲的是,遍布各地的17余万名清华校友。其中包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4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3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44人,共和国将军96人,大学校长、党委书记逾240人,重要企业、科学院所、设计院主要领导和总工程师逾800人。

从清华大学走出的杰出人才遍布全球,无法胜数。他们中有虚怀若谷的一代名师,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老一辈知名学者,有功勋卓著的“两弹一星”的贡献者,有为中国航天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科学家,有从海外归来的科学大师,有继往开来的后起之秀,还有响应国家号召,扎根基层、扎根西部的21世纪的青年学子。清华人的骨子里始终心系着祖国的安危和社会的进步。

始建于1911年的清华大学,在一批具有世界眼光和现代大学教育的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奠定了“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的制度架构。在历史长河的每个阶段,清华大学都以其卓越的人才培养和学术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清华大学拥有中国最一流的人文与社会学科。清华大学从建立初期就是中国的人文重镇,清华大学100年的历史中,既有“老文科”,也有“新文科”。历史上,从蜚声中外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开始,清华园里大师云集,贤人辈出。清华学人以“古今融会、中西贯通”为指导思想,创造了一个影响整个时代的“清华学派”。

近年来,清华大学科研经费一直位居全国高校榜首,为学校的学科建议和科研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现代科技发展向着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的背景下,清华大学利用其综合性的学科优势,构建了信息学科群、建筑学科群、能源学科群、环境学科群、航空航天学科群、材料学科群、理学学科群、生命科学与医学学科群等大的学科平台。这些学科群中存在着大量有待探索和求证的领域,并在整个科技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占据主导位置。这为有志于求知探索科学真理、成为科技改变社会的实践者的理工科学者提供了最广泛的选择和坚实的保障。

按照“顶天、立地、树人”的科研理念,清华大学不断加强基础研究,大力开展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综合实力显著提高,服务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日益增强。清华大学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51项,立项数和首席科学家人数居国内高校首位。清华大学建设的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其比例占全国总量的5%,其中被评为优秀的实验室为全国总量比例的55%,远远超出全国20%的优秀率。

截至2010年,清华大学累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419项,居全国高校首位;基础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薛其坤院士研究团队对拓扑绝缘体的研究取得创新性成果,施一公教授研究团队对重要膜蛋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卢强院士等对电力大系统非线性控制学的研究,解决了长期困扰电力控制界的难题,使中国在电力系统控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同时,重大科技攻关也取得显著成果:康克军教授等对大型装备缺陷辐射检测项目的研究解决了“在大型设备中检测极其微小缺陷”的核心问题;范维澄院士等研制的“应急平台体系”在我国汶川、玉树地震、低温雨雪冰冻及“甲流”等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在“神五”、“神六”、“神七”载人飞船研制和“嫦娥二号”探月工程中,都有清华大学的科研贡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