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1康有为来了,快跑(4)

历史不是哈哈镜:真假袁世凯辨别 作者:端木赐香


少年时的康有为在与士人的交往中,动不动圣人长圣人短的,于是被乡民外号曰“圣人为”。康有为很高兴,“此后自视更高,对诸生有霸视之气”。

不过神童科考起步就不顺利,考了三次,16岁才考上一个秀才(监生)。就这秀才似乎还是打了折的,因为有人考证他这秀才不是考的,而是买的;还有人考证他是个荫监生,就是说,不是掏钱买的,而是因家庭原因得来的。清制,一是父亲官职达到一定级别,可以有一子不经过考试获得监生资格,叫作恩荫;二是父亲殉了国难,也就是做了现在所谓的烈士,可以有一子不经过考试获得监生资格,是为难荫。看样子,初始文凭跟袁世凯一个水准。

康有为于19岁时(1876年)在广州第一次参加乡试,失败。三年之后(1879年)再考,又失败。这年他去了一次香港:“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他服了,复阅《海国图志》与《瀛环志略》,并开始购地球图及西学之书。再过三年(1882年),可能是不好意思了,他换了个地方,去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当时广东人乡试可在两处参加。一在本籍广州,而成绩较优秀的秀才(监生和贡生),则可去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问题是易地考试也不行,还是名落孙山。从北京南下的时候,他浏览了南京等名城,同时也浏览了上海等新城。在上海,他再次受刺激了,那就是上海的繁华,让他“益知西人治术之有本,舟车行路,大购西书以归讲求焉……自是大讲西学,始尽释故见。”儒家士子就这样被西方文化勾引了过去。

1885年(光绪十一年),康有为28岁,又老起脸皮走入广州考棚,失败。这一年,中法战争结束。三年(1888年)又过去了,康有为又在北京考场出现,失败。截止到这次,五考五败了。这年,康有为在北京拜访世交、军机大臣兼工部尚书潘祖荫。老潘接见了这个世侄,但是对于他的改革建议一点也听不进去,送他一些盘缠(据说是8两银子),就把他打发走了。康有为认为老潘没有听懂自己的意思,又给老潘写信,但是老潘一字未回。这让康有为很失望。于是他又瞄上曾做过同治帝师、时为体仁阁大学士的理学大师徐桐。徐桐是晚清老顽固的形象代表之一,见了洋人以扇蔽面。自己的学生中,有谈西学者,拒绝让他们进入自己的府门(这一点倒是跟当代中国的自由主义大师陈寅恪有得一拼。只不过两人的境界,一个地下,一个天上)。所以康有为的求见,只能是自取其辱。康有为又采取写信的方式,徐桐干脆把信原封掷还。于是康有为又瞄上了曾纪泽。曾纪泽乃曾国藩长子,做过中国驻英、法、俄等国的公使,思想自然开明。收到康的信后,主动到南海会馆拜访了康。但效果了了。中国当时的政治与社会构架,不但一个官僚不能有所作为,就是官民之间也不能良好地沟通。其后康有为又给光绪帝师、时任军机大臣的翁同龢写信。老翁才不能放下架子见他一介布衣呢。总之,康有为的行为在京城引起了轰动,士大夫看不起他,认为他忒狂妄,弄不清自己是老几。康有为一怒之下,老子不跟你们玩了,老子直接给皇帝与皇太后上书。是谓第一次上书。这次上书,康有为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点建议。为了说服皇帝,他还拿日本做了对比,认为“日本君臣变法兴治,十余年间,百废俱举,南灭琉球,北辟虾夷,欧洲大国睨而不敢侍”。而中国的条件,比日本好多了:“以中国之方之大,物产之盛,人民之众,二帝三王所传,列圣所构,人心之固,加以皇太后、皇上仁明之德,何弱不振哉?”所以他像个算命先生一样断言中国“变法则治可立待也”。如果需要详细时间表的话,那么“十年之内,富强可致,至二十年,久道化成,以恢属地而雪耻不难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