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一家人到加州贝克莱探访过雅文姊姊以后,转眼间又六年了。
“我想我们有钱再去一次了。”孝骏跟妻子说。“现在孩子大了,去看看姨母对他们也好。”
一家人到了美国后,发觉十二岁大的友友的音乐天才,在他未抵步以前就已经给人家知道了。他们更邀请他跟三藩市小交响乐团一起演出。
《旧金山考察家报》的乐评人亚瑟·布卢姆菲尔德对这场演奏会有如下的报导:
如果我说一个年仅十二岁、架着眼镜的男孩昨天走到舞台上,他的大提琴拉得如此之好,可与斯塔加、罗斯、华加、皮亚迪哥斯基和卡萨尔斯媲美,你会相信我吗?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San Francisco Examiner, 28 October 1968.
对马博士两夫妇来说,抚育一个天才儿童是祝福,也是承担。
但他们紧守信念,命运之神已经为友友定了一条路去走:一条没有标记的路,引导他进入那特别为极少数演奏名家而设的小圈子。
成为这个小圈子的名家也有坏处。要求友友公开表演的邀请雪片似飞来。不知多少音乐神童,就是为了博取大家赞赏而演出太多,因此白白断送了音乐前途。马博士不想重蹈覆辙。他以友友“经理人”自居,采用他教音乐的原则,那就是循序渐进,直至技巧成为学生的第二天性。他限制友友的演奏预约,使听众听到友友技惊四座的演出后,想再多听一些。这种限定次数的演出,可以让友友多点时间去磨练自己,以达到作曲意境和艺术演绎的神合那种理想的境界。
马博士并不赞成奥斯卡·怀尔德“越多越成功”的主张,他的智慧赢取了最后胜利。回想过去,他会笑自己,他想起友友两岁那年,他对雅文说,儿子记性差,是个平庸之辈,将来也永远不会有什么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