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为了消灭在中国海域的德国武装商船,要求日本参加战争。“一战”的爆发,给予了日本发展壮大的绝好机会。西方国家依靠雄厚的工业实力在中国所获取的实际利益大大刺激了刚刚崛起的日本。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使其政治制度得到了优化,工业发展也有了一个相对优越的环境。但是日本资源匮乏、市场狭小,这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日本政府更是明白,如果自己在发展的道路上慢了下来,那么明治维新的成果还将会被西欧列强扼杀,要想追赶西欧的工业化潮流,不至于被淘汰,唯一的出路就是寻找资源以及扩大市场。
中国作为日本的邻国,地大物博,市场广阔,十分符合日本的条件。当时主宰中国的清朝政府已经亡国。之后的北洋政府也是四分五裂,各派军阀割据称雄,各自为政。西欧国家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它们在中国大力栽培自己的代言人。这时的日本在工业化刚刚有了一点成绩后,便把目光瞄准了中国。当然要进入中国的市场,还要看看它的“先师”欧美列强愿不愿意。起初的日本对中国的入侵碍于西欧强国在中国都有势力范围,不是太明显。当“一战”来临的时候,西欧诸国忙于在欧洲战场上厮杀,无暇顾及亚洲。为了牵制德国,英国决定拉日本加入协约国一方。
日本也看到了时机,对德国宣战也就成为了必然。8月15日,日本政府正式发表了书面文稿《对德最后通牒》,要求德国撤走在远东的舰队,无条件交出胶州湾。德国没有理会日本的文告,战争又一次在中国的领海爆发了。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优异成果再一次帮助日本在军事上战胜了德国。德国在欧洲战场上被牵制,其以仅存的几艘军舰对抗日本军舰,战败似乎是正常的了。可是我们再回想一下曾经的中日甲午海战,中国以最精锐之北洋水师对抗刚刚实现工业化的日本,怎么就战败了?同样是一国之水师,一胜一败,且日本面对的是强大的德国,而中国面对的只是刚刚崛起的日本。我们对工业化仇视过,也学习过,但是还是失败了,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看清工业化的背后还得有一个适合工业化的制度存在。中国向西方学习了半个多世纪,最后还是没逃出被奴役的命运。日本和德国的海战在中国的海域发生,像当初的日俄战争,交战的最后还是中国人死得多,我们不得不去反思自己的工业化到底是输在了哪里!
日本在战胜德国后自然就接管了德国掌控的山东,但是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岂能坐视不管,英、美要的是日本参战以牵制德国,而不是请日本来中国与自己抢地盘,但是日本已经在中国开始抢地盘了,而且日本的手法和它的“老师”们的手法如出一辙,即寻找一个合适的代言人。袁世凯作为北洋军阀的代表控制着将近大半个中国。北洋军阀的实力还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日本最后选定了袁世凯。日本之所以选择袁世凯,是因为他一心想做皇帝。袁世凯可以说是一个能看得清楚中国形势的人,早年他在天津练习新军,就认识到中国的军事无论是装备还是训练以及军事思想上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鉴于此,他一直借练习新军之名扩充自己的实力。他拥有一支现代化装备的军队,这支军队对推翻清朝政府曾经也起过不少作用,这也就成为了袁世凯当皇帝的筹码。袁世凯这时已经是中华民国的总统了,不知道他怎么又想起做皇帝了。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经辛亥革命已经传播开来,袁世凯逆潮流而行,这有他自己的资本,不仅仅是北洋军队,还有其背后的日本帝国。日本对袁世凯的支持不是免费的,在支持的同时与袁政府签订了国人所痛恨的亡国“二十一条”,这样日本的初步目的达到了。“一战”给日本提供了这样好的机会,而袁政府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了中国丰富的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日本的野心也开始进一步膨胀。吞并中国已经不是日本的最终目标了,整个亚洲即将成为日本“东亚共荣圈”的一部分。1918年“一战”结束,欧洲资本主义强国在战争中被削弱,日本也在此时摆脱了对欧洲的恐惧心理,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中、日两国都是战胜国,但就因为日本的强大,而使中国失去了本应有的权益,山东未被收回,“二十一条”亦未被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