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冬天,梁启超来清华做名人演讲,他用《周易》乾坤二卦的卦词激励清华发愤图强。他说,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这次演讲,后来化作清华园的一座石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便是清华的八字校训。
在老清华,违反校规要挂牌思过。在严厉的管制下,清华学生从一开始,就在个性自由的基础上被贯以一个前提,那就是纪律和秩序。不过,如果纪律太严,即使是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也免不了会被记上一过。
潘光旦不敢外出如厕,就在宿舍门口方便,被查夜的斋务处主任擒获挂牌。10多年后,潘光旦成了大社会学家,第一个把优生学引进中国。
每天早晨7点钟,起床钟会在清华园准时敲响,睡懒觉者会被罚。清华还规定,学生必须把钱存到清华银行,身上只许带少量零用,但一角一分都要记账,而且要用新式账本。月底清算后,抄送斋务处盖印。实际上,清华园用钱很少。1915年以前,伙食费全免,此后是减半。可以说,1930年前后,是中国学校生活最好的岁月。
因为是留美预备学校,教师中过半数是美国人。为了让学生们提早熟悉美国,清华尽量美国化。1915年,梁启超的大儿子梁思成入学。他喜欢西方音乐,便在马约翰教授指导下,参加西乐队。1918年,高士其入学,他热衷于童子军,便在清华小山坡扎上帐篷,一住7年。即使雨雪霏霏,也只穿单衣单裤。那个时候,学生们大多喜欢教世界历史的美国老师马伦。讲到英法联军攻占圆明园,他一定要带学生去圆明园凭吊,让孩子们记住,落后就可能挨打。
1916年,周诒春校长建议,逐年减少留美学生,利用庚子赔款,把清华学校建成清华大学。他打破清华西墙,在开阔的荒地上,营建蓬勃向上的“清华四大建筑”。3年后,清华图书馆首先竣工,但校长已换成张煜全。不过,张校长考虑的,不是发扬周诒春的拓展计划,而是应付五四学潮。
1919年年初,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解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各类问题。中国是战胜国,要求从战败国德国手中收回山东权益。就在清华图书馆竣工时,巴黎和会传来拒绝中国代表要求的消息。五四学潮顿时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