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地方政府与银行:危机重来(2)

大拐点 作者:袁剑


荒唐的事情是,地方政府在这个游戏中几乎没有任何风险,是一个净收益者,因为无论是直接从银行抵押出来的钱,还是开发商从银行借贷出来买土地最后奉送给地方政府的钱,地方政府都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风险全部集中在银行,或者干脆说集中在对金融系统风险负最后责任的中央政府。在这样一个风险与收益完全不对称的游戏之中,地方政府唯一要干的,就是竭尽所能推高土地价格,在短期内实现可支配现金流的最大化。读者高明,当能一眼洞穿这个游戏中还有一个关键的参与者,那就是银行 更准确地说是国有银行。作为为风险定价的专业机构,银行本来会自我约束,按照项目本身的风险做出商业判断。然而,情况完全不是这样。花费巨大成本改制据称获得巨大成功的中国国有银行,显然还没有建立起一套长期的责任约束机制。那些看上去像银行家的负责人们,实际上仍然是随时等待升迁的官员。相当悖谬的是,改制上市之后的中国国有银行却具备了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的动力。给地方政府贷款,显然绝佳地契合了中国银行家独特的责任约束机制。即便贷款烂了,那不仅是很多年之后的事情,而且也是烂在政府那里。谁跟谁呀,本来就是一家人。知道这一切,我们就太容易理解地方融资平台为什么门庭若市,各类银行为什么趋之若鹜了。在20世纪90年代被强行拆散的地方政府与银行的姻缘,却在新世纪被土地更加紧密地捆在了一起。

正是在地方政府主导,国有银行紧密而默契的配合之下,中国严重高估的土地及住房价格泡沫越烧越旺,直到今天变得难以收拾。在2010年,中国主要城市的土地价格在原来就已经严重高估的基础上,放量大幅上涨60%,在中国北京,商业地产价格上涨幅度更达到100%。任何对投机市场有经验的投资者,恐怕都很难说服自己这不是泡沫的最后疯狂。从任何角度看,中国的房地产价格都已经严重背离其可能的未来收益以及普通人的消费能力 这对应于房地产的投资品属性和消费品属性。

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上,我们经常听到的一种雄辩是,政府的利益所在,难道会让房地产下跌吗?政府的力量的确可以延长泡沫的时间,但很难阻止其破裂。相反,政府的力量会加大市场的非理性程度,放大其调整的压力。这是有中国特色房地产市场的幸之所在,也是其哀之所在。佛语云:势不可用尽,势若用尽,祸一定来。在中国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的利用上,当是极其确当之语。顺便要提到的是,传统自由资本主义和中国式的市场经济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在不确定性的预期之中,分散的市场主体可能会从总体上变得更加谨慎,这可能体现为银行不愿贷款,而企业也不愿意借款。而在国有银行以及国有企业占据极大比重的中国式市场经济之中,银行及企业都可能在命令或者暗示下,反其道而行之。这固然使后者看上去具备了某种反周期的能力,然而,如果萧条是必然要到来或者对上升周期期盼只是一场等待戈多的游戏,那么短期的反周期操作就可能加大萧条的摧毁力。或者我们干脆说,在后面一种经济体之中,不萧条则已,一旦萧条就是极其深度的萧条。

既然房地产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如此巨大的收益,一旦房地产泡沫翻转,地方政府所受到的伤害也可能且深且巨。这种情况实际早已预演过一次。在中国房地产陷入低迷的2008年,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土地出让金普遍下滑了50%,有些地方甚至下降90%,在那个时候,我们听到的,是地方财政的一片叫苦之声。以土地收入占地方财政的比例,房地产的低迷将严重影响地方财政的开支。请注意,在2008年,中国房地产仅仅是低迷。而如果是泡沫破裂,那么与房地产泡沫相关的一切收入下降都可能是非线性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