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成就“日不落帝国”美誉的英荷海上战争

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世界篇 作者:肖刚


  

17世纪时,以海洋为中心的世界贸易圈逐步形成任何一个国家,一旦掌握了海权,便掌握了主动权和控制权,甚至可以说“谁垄断了海上贸易,谁就垄断了世界贸易”。所以,掌握海洋霸权成为各个国家矢志不渝的目的,英荷之战便起于此。

当时,荷兰虽是一个新兴国家,但其海上贸易和造船业的规模极为庞大,甚至成为整个欧洲的造船中心。此外,银行林立的荷兰还是欧洲的储蓄和兑换中心,甚至开启了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和投机。在17世纪,凭借发达的造船业和强大的金融资本以及良好的制度保障,荷兰的商船队游弋于世界各大海洋,成为完全垄断世界贸易的“海上马车夫”,从而开创了“荷兰世纪”。同时,为了保障本国的海上贸易,荷兰凭借自身强大的海军力量大肆进行的海外殖民扩张。

而17世纪中期以前,英国正忙于资产阶级革命,无暇顾及荷兰。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英国宣布成立共和国,英国资产阶级迫切感到拓展海外市场的需要。而此时,荷兰对海上贸易的垄断局面已经形成,这严重阻碍了英国海外殖民地的开辟以及海外市场的拓展。因此,为了谋求海权利益,建立海上霸权,英国“护国主”奥利弗·克伦威尔决定对荷兰发起挑战。为此,他竭力发展海军力量,试图在海军实力上超越荷兰,并制定了一系列控制海洋的战略。

为了进行海军的组建,迎接海战的到来,克伦威尔专门成立了“海军委员会”,以建造新型战舰。由此,克伦威尔改变了伊莉莎白女王时期征召武装商船和海盗船应对海战的做法,将武装商船和海盗船作为预备役用。到1651年,英国海军已经拥有80艘战舰,其中大部分是拥有二层甲板、60~8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尤其是1637年建造完工的“海上主权号”战舰,全长76米,排水量高达1600吨,能够容纳近800名船员,并拥有四层甲板、104门重炮,其中,最大的炮弹净重达60磅。另外,克伦威尔还非常重视海军的训练和管理。他专门从陆军中挑选优秀的士兵担任海军,并授命经验丰富的职业军官担任海军指挥,当时的陆军军官罗伯特·布莱克被任命为海军舰队司令,并成为一代海军上将。此外,克伦威尔着力改善海军的薪饷膳食,制定了所谓的“奖金制度”。如此,在克伦威尔带领下的海军改革使英国海军在战前已经具备相当强大的实力,并远远超过了荷兰。

1652年5月,两国巡逻舰船在多佛尔海峡的不期而遇成为第一次英荷战争的导火索。当时,海军将领布莱克率领下的英方舰船正在多佛尔海峡巡逻,而此时,荷兰海军上将特罗普也正率领军舰经过此地。按照自13世纪以来的惯例:任何其他国家的船只在经过多佛尔海峡时,必须向英国军舰行“升旗”礼,以表示对英国的敬意。当然,其中也包括荷兰。于是,布莱克便要求荷兰海军向英国军舰致敬,结果却遭到对方的断然拒绝。在两国矛盾十分尖锐,甚至战火一触即发的情况下,这个小小的冲突毫无疑问地直接导致了双方的交战。随即,英国开炮轰击荷兰军舰。经过4个多小时的交火,荷兰2艘战舰被毁,而布莱克的旗舰“詹姆斯”号也被大量的炮弹射中。于是,第一次英荷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7月28日,英荷两国正式宣战。

第一次英荷战争涉及一系列规模空前的海战,双方除了在两国近海区域作战外,还涉及地中海、印度洋以及多佛尔海峡等区域,不过双方的战场主要集中于两大战区,即多佛尔海峡和北海、地中海战区。两国交战次数甚多,并且每次交战两国都要投入上万名海军、数千门大炮。在这次战争中,英国抓住荷兰经济过度依赖对外贸易的弱点,采取了绞杀式的封锁战略,通过控制多佛尔海峡和北海,切断了荷兰与外界的一切联系。结果,荷兰几乎陷入了民不聊生的困境。最终,荷兰被迫与英国议和,并于1654年4月15日签订了《威斯敏斯特和约》。

第二次英荷战争爆发后,荷兰凭借改组后的强大的海军主力迅速取得了海战的主动权,但双方在海战中的损失率也明显提高。最终,荷兰海军突袭并封锁了泰晤士河口,迫使英国言和。1667年7月31日,英荷签订了《布雷达和约》。英国在海权方面作出了让步,两国由此重新划分了各自的殖民地。

第三次英荷战争实际上是荷法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试图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且早有瓜分荷兰之意。而英国方面也因上次战争的失利而心有不甘。于是,路易十四便联合英王查理二世共同抵抗荷兰,并于1670年6月签订了《多佛密约》。

三次英荷战争迫使荷兰交出了制海权,成就了英国“日不落帝国”的美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