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陈蕃传》记载:“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反驳:‘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陈蕃的“鸿鹄之志”在今天并不罕见,很多人都抱着“做大事”的心态,不屑于从事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工作。胸怀大志,平定天下固然精神可嘉,然而,凡事总有其发展规律,如果不能踏踏实实一步步按部就班的做起,恐怕这事情最终将会如同没有打好地基的建筑,华而不实、岌岌可危。《诗经·大雅》的《思齐》篇中也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之语,意思就是先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再进一步治理好国家。
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能见到这样一类人:他们总觉得让自己做那些小事是浪费时间、大材小用。于是经常一副郁郁不得志的样子,仿佛有劲没地方使。可是工作中有多少算是大事?在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每个人都从事着看似琐碎其实不可替代的工作,大事也是无数的小事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次去朋友的公司做客,正遇到他批评一个员工,原来那个员工每天都唠叨着“这点事也让我做,简直就是看不起人”,很明显,这是一种认为把自己“大材小用”的感觉。朋友说:“你觉得什么是大事?在咱们公司有什么大事?我们的工作大多数都在处理琐碎的小事,如果天天有大事发生,你觉得你自己能够承受得起吗?你有足够的能力、精力完成吗?”
他说的那句“我们的工作大多数都在处理琐碎的小事”,我深表赞同,正如我们每天的生活也都在琐碎中度过一样。俗话说“静水深流”,越是波澜不惊就越是生活的本质。惊涛拍岸固然看似气势磅礴,但那并非生活的本原,只是特殊的形势下的特殊现象。
人追求自身的发展,有个对自身的要求和理想,这很好。但应该不排斥基层的工作,从基本功做起,不浮夸骄躁,同时量力而行,不急于求成。眼高手低的人其实是过于浮躁,他们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太把自己当回事,所以在日常工作中不屑于那些普通的日常事务。
要知道现在讲求的是团队合作,没有哪一项事业是纯粹依靠个人努力才能完成的。任何一个项目的完成无不是众多人齐心合力、分工协作的结果。所以,我们在日常工作当中不要总是奢望每一天都是在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每一件工作都渴求着能改变整个世界格局。要知道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成功的收获是要靠每一滴辛勤的汗水灌溉的,那种只想着做大事的心态其实不乏投机心理。
有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最初参加工作的时候,总是心比天高,总认为自己是个天之骄子,如果不做点大事仿佛就对不起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可是对于那些毫无经验的学生,企业在招聘时往往把他们放在最基层的位置从小事做起,如一开始只是做着行政类的小事,有的人甚至只是跟在老员工的后面跑跑颠颠、端茶送水。不要小看这些基础性的工作,有的人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做好这些小事的同时认真地学习着前辈们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技巧,用空杯的心态一切重新开始。这样的人往往能够尽快适应从学校到社会的变化,能够尽快融入工作实践当中去。
而有的人则不然,把那些看似零碎的小事当成一种负担,认为那不过是在浪费生命,于是变得“眼高手低”。试想想,脍炙人口的《聊斋志异》是如何写成的?是蒲松龄每天在路口免费赠送过往路人茶水,听他们讲述着民间传说写成的。那一碗碗茶水、一个个故事算不算大事?过客千千万,有谁会去在意这个端茶送水的书生?这一个个故事看起来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可就是这一件小事,成就了中国文坛上一朵奇葩,为我们留传下了宝贵的《聊斋志异》。
事无大小,只有想不想做,只要去做,多小的事情都能做大。任何宏伟的目标,都需要分解成一件件小事去完成,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