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认为上学是为了父母、老师,如考试考不好,父母、老师就会生气,会批评我们,于是我们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让他们高兴。
抱着这样的心态读完了小学、中学甚至大学,我们才发现,原来一直活在别人的世界里,一直没有为自己而真的去学习。
毕业了,我们认为工作是为了老板,总是抱着打工者的心态去应付工作,周一盼周五,上班盼下班,发了薪水又盼下一个发薪水的日子……
等到被开除了,没了工资支撑生活,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一直都是为自己在工作。
事实上,确实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一种人工作是为了赚钱,老板给我多少钱,那我就干多少活,能少干点就少干点,只要把一个月混完了,月底还是那些工资;另一种人除了将工作视为谋生的手段外,还要为了在工作中体现价值,不断提升自己。
前一种人永远是普通员工,甚至永远不停的处于找工作的状态,后一种人不断的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得到公司认可,不断得到晋升。
大多数人在工作几年后,经历了职场沉浮,看透了人情冷暖,就变得庸庸碌碌,时常发着“凭什么让我加班?凭什么让我做这个?”的牢骚,以至于将工作视为痛苦,常常感到上班很累,害怕周一,讨厌清晨的闹钟,工作效率低下。于是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不爱工作—做不出成绩—得不到赏识—物价上涨—工资不变—生活窘迫—委靡不振—不爱工作—失业……
很多人都是为了固定的薪水在工作,觉得那业绩不过是在为老板创造,老板赚得多自己赚得少,甚至觉得自己是老板的赚钱工具。
事实上,大多数人是没有创业的能力和实力,只能处于打工的职场生涯当中。诚然薪水是工作的目的,但并不是工作的全部,如果一个人只是停留在眼前的薪水收入上去工作,那么他只能远远落后于他人。
工作是一种合作,是我们与组织的合作,组织提供平台,我们贡献智慧,组织不断进步,我们不断成长,甚至是用我们的进步推动组织的发展。从这一点上来说,公司与个人是互利共赢的关系,是同舟共济的关系,是共同进退的关系。这样才是和谐的职场关系,如果只是为了固定的薪水去工作,每天得不到任何程度的提升,那么这份工作逐渐将变得枯燥、乏味、令人厌烦。
同样的,如果只是为了薪水去工作,企业也会抛弃你。我们唯有把每一件琐碎的事情都出色地完成,抓住那些对我们成长有利的每一个机会,才能享受到工作的乐趣。如果只是为了那微薄的薪水去工作,恐怕最终将什么都得不到。
浙江著名的民营企业家、正泰集团总裁南存辉如今是社会公认的成功人士,身家数以亿计。然而在时间倒退1978年的时候,他还只是个修鞋的少年。当年谁也不会想到他后来会成就一番事业。那时候因为技术问题,修鞋的时候总是扎破手,但是他从不叫苦,他从来不会因为自己是修鞋匠就忽视自己的工作,而是兢兢业业的修好客人送来的每一双鞋。因此,他不断博得客人的好感,赢得了不少回头客。后来在回忆这段岁月的时候,南存辉感慨地说:“修鞋期间,我干得比别人好,因为我修得用心,质量可靠,速度还比别人快,每天赚的钱要比别人多。所以不管现在所做的事情多么平凡,都不要气馁,要力争在做小事情时就出类拔萃。”
有人或者会说—他是给自己打工,自然要兢兢业业。
可是有谁是为了老板打工吗?谁不是在为自己打工,打工何尝不是一番事业?
有的人说,工作就是为了混口饭吃,可是我们活着的目的仅仅就是吃饭吗?诚然,我们得承认人的动物属性—有吃喝玩乐的天然欲望。但是这些只是动物界的自然属性罢了,人们还要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工作不仅仅是一个赚钱养家的地方,还是一个能为我们提供自我价值实现的平台。
职场中有一种人就是公司给了多少工资,就干多少活。这种人在工作面前斤斤计较,遇到困难推三阻四,这种人的下场往往是要么庸庸碌碌,要么被炒了鱿鱼却满腹抱怨。
齐瓦勃曾说:“我不光是在为老板打工,更不单纯为了赚钱,我是在为自己的梦想打工,为自己的远大前途打工。我只能在业绩中提升自己。我不要使自己工作所产生的价值,远远超过所得的薪水,只有这样我才能得到重用,才能获得机遇!”
“让自己工作所产生的价值,远远超过所得的薪水。”这是齐瓦勃的信念,也是所有拥有梦想者应有的信念。打工是一种工作,创业何尝不是一种工作,无论哪种工作方式,我们都应该抱着为自己负责的态度,在薪水之外去考虑问题,去锻炼自己。工作不是简单的雇佣关系,工作范畴以内的是本分,工作范畴以外的是磨炼,多做一点点,就会让自己进步一点点,才能为今后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