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她被组织安排从武汉乘火车经郑州到西安,再改乘汽车到延安。“我以为,自己踏上了革命的路,也就是革命的人了,不能有一点自私自利思想。因此,一路上把我随身带的钱和衣物都分给了大家。”[1]这不是杜撰的故事,而是一个个真实的历史细节。
抗战爆发后,四川成都街头的宣传活动一度非常火热。时在中华女子中学初中读书的孟于,十五六岁的妙龄少女,生来一副好嗓子,积极参加学校进步师生组织的“抗日救亡宣传队”,经常到街头、茶馆、集镇去唱歌演讲。她声情并茂,声泪俱下地演唱着东北人民家破人亡、四处流浪的歌谣《松花江上》(张寒晖作词作曲),“爹娘啊,爹娘啊……”,被父亲获悉,得到的严厉呵斥是:“我还没有死,你就哭了?”怎么解释都没有用,一顿狗血喷头的狠骂后,保证以后不唱了。
不久,她又参加宣传活动,在茶楼里演唱另一首抗日救亡歌曲《丈夫去当兵》(老舍作词,张曙作曲),被一位父执朋友听到了。这位关心她的长辈当晚就转到她家,对她父亲说:
“你闺女的戏唱得好呀!”
“什么戏?”父亲不解地问。
“哼,什么戏!‘丈夫去当兵,老婆叫一声,毛儿的爹你等等我,为妻的将你送一程……’”
啊?这还了得!没出嫁的姑娘怎么到大街上、茶楼里唱歌唤夫君呢?这还成何体统?还有什么脸面呢?又是一次更加严厉的训斥责骂,并违心地再作保证下不为例。[2]
[1] 阎明诗《总理送我上征程》,见《延水情:纪念延安中国女子大学成立六十周年》,第4页。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9年8月版。
[2] 孟于接受朱鸿召电话采访记录,2002年7月12日,北京、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