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追寻杨贵妃的荔枝(5)

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 作者:聂作平


在发达的驿站体制下,这些宛如神经的驿路把帝国的心脏长安和帝国版图的每一个角落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自古代始,驿卒所骑乘的驿马,都要在马脖子下悬挂一个特殊的铃铛,以便当驿卒还在马上飞奔时,下一站的工作人员就能够远远地听到铃声,开始提前做好准备,从而把要传达的旨令或是要运送的小件物品,以最快的速度接力赛般送往下一站。

这种忙碌而有序的景象,在古代中国乃司空见惯的日常景象。在驿站最多、驿路总里程最长的唐代,当时的许多诗人都把它写进自己的作品,从而以另一种更生动的形式给我们留下了历史的鲜活资料,如王维的“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岑参的“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赵嘏的“凫 声暖野棠春,鞍马嘶风驿路尘”。

国家对驿站的管理,不仅只是在各地均匀地设置驿站,同时也用法律的方式,明确规定了驿站在传送文书时的速度。查有关史料,可以获知唐朝对驿站速度的要求:普通公文和物品,一昼夜行程90公里;紧急公文和物品,根据其紧急程度的不同,一昼夜行程从150公里至最高的250公里均有。我们在读一些历史小说时,常看到所谓八百里加急文书之说,就是指通过驿站这个网络,以一昼夜行程400公里(即800里)的速度传递而来的最紧急公文。但在唐朝,驿站还没有这样的速度,他们的最快速度是日行250公里。

在明确了杨贵妃时代人类速度的极限只能是每昼夜等于或小于250公里,以及美人喜爱的荔枝只可能来自福建、两广和四川这几个前提之后,我们方可通过估算的方式得出结论,即只有从距离长安最近的地方采摘下来的荔枝,才能由四蹄翻飞的驿马在古老的驿路上风雨兼程,以便赶在这些精美而脆弱的果实香消玉殒前,运抵位于帝国腹地的长安,赢得美人嫣然一笑。

荔枝的三个老家

由于最权威的新旧《唐书》都提到了杨贵妃嗜爱荔枝,却没有明言这些荔枝来自何方,因此多年以来,几乎每个盛产荔枝的地方,都企图把自己和杨贵妃联系在一起。然而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尽管候选者众,但真正胜出的只有一个;尽管疑似地方不少,但真实的地方也只有一个。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