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发挥联想,玩转文字游戏(1)

幽默力:事半功倍的说话术 作者:李娟


第二章 文字巧搭配,轻松提高幽默力

大多数幽默都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文字驾驭能力的高低,往往也体现着幽默能力的高下。这种幽默文字,当然不是老老实实的文字,我们的汉字拥有很多的音近字、意近字、多音字,还有很多的语法技巧,我们需要运用智慧、头脑,与种种驾驭文字的技巧,对它们进行改造,就能在看似平淡的语言中产生幽默意味,使表达带有一种引人发笑的能力。

这种幽默的技巧并不难学,它就是一种语言方法,汉语的含蓄、启发式语言、隐喻等等,正符合了幽默的这一创造原则,这就使幽默的发生变得更加简单容易。掌握了文字幽默的基本技巧,可以使你对幽默的应用更加得心应手,与人的交往也会如鱼得水,让你变得更加善解人意、灵活机智,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乐趣,也更容易获取成功。

1.发挥联想,玩转文字游戏

1924年5月,林语堂在《晨报》副刊发表《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文中他首次把英文中的“humor”译成“幽默”。幽默一词原出自《楚辞·九章·怀沙》,诗中有“煦兮杳杳,孔静幽默”的句子,但这时的幽默意为寂静无声,和笑没一点关系。不过,林语堂大胆使用“幽默”翻译“humor”,因为他认为“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隐,而善于鉴赏幽默的人,其欣赏尤在内心静‘默’”。

对于林语堂的翻译,当时很多人持反对意见。翻译家李青崖认为应该译为“语妙”,语言学家陈望道认为该译成“油滑”,语言学家唐栩侯则认为应该译为“谐穆”。不过,林语堂最终成了这场文字游戏的赢家,汉语体系中的“幽默”一词,才真正拥有了幽默的含义。

从这个小故事看来,喜欢咬文嚼字又富于联想的中国人应该很擅长幽默,因为很多幽默都是从语言文字的巧妙置换中得来的。这种幽默不仅可以娱乐后人,更可以娱乐当下的自己及周遭的人们。

【幽默说话 智慧做人】

张爱玲曾经说过,“西方人的幽默是小丑,中国人才是真正的幽默大师。”这句话当然有失偏颇,但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认可了汉语的幽默功用。北宋石曼卿:亏得我是石学士,要是瓦学士,还不得摔得粉碎

北宋有一位名叫石曼卿的学士,一次出游时,由于马夫疏忽,马受惊跃起,把石学士生生地摔到了地上。随从慌忙将他扶起,马夫更是战战兢兢,以为免不了要挨顿臭骂,可谁知石曼卿只是大笑着说:“亏得我是石学士,要是瓦学士,还不得摔得粉碎?”

石曼卿摔倒后,不说“我摔得不疼”、“马夫没关系”等话,反而说了句石学士、瓦学士的话,看起来似乎和当下发生的事无关。可就是这一“石”一“瓦”的置换,让人们明白了他的真正意愿。这种语言文字的巧妙置换,出乎意料,听着也非常有趣,这显然就是一种经过艺术加工的语法,是创造性的语言。这种巧妙的艺术加工,就是一种独特的幽默。

这种幽默创造并不难,我们的汉语文字不是由字母或字符构成的,而是由许多的偏旁部首组成起来的,千变万化,纷繁复杂,我们只要稍微花些心思,就能在汉语文字的字里行间中创造出引人深思的幽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