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辑(5)

我的教学笔记:李镇西30年课堂教学精华 作者:李镇西


误区三:“应多练少讲”

在“例子”教材观者看来,多练少讲的理由很充分:一、课本只是个例子且多比较简单,只有多练才能使学生提高技能;二、语文是一门工具课,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有一个不言而喻的原因,认为教师完全可以靠自己设计出各种花样翻新的训练。

语文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也不错,但语文教学的目标只此而已?许多专家提到现在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流失,要改变这种状况靠讲还是靠练?一堂抓住一点纵谈古今文采飞扬的“满堂灌”,一定逊于一堂成功的技能训练课吗?

现在有人又反对满堂问,说要走书串问的模式,明眼人一看便知所谓“串问”实际是十几年来提倡启发式教育的结果。很显然,串问模式并非启发式教育的初衷,但当我们指责教师提问缺乏水准时,我们又有什么理由相信他们依据“例子”设计的训练就刚好符合要求呢?随便翻开一本出自高级教师甚至特级教师之手的漏洞百出的高考模拟试题集,我们就可以想象教师自编训练会导致怎样的后果。这里绝不是要贬低我们的教师,而是说不能一切都靠教师去做。很多专家都曾提到过一些成功的课堂训练,这些成功的例子似乎为教师可以自行设计训练提供了富有说服力的佐证,但实际上设计一堂成功的训练课并不难(如果只是为了讨专家的欢心这种训练完全可以避短就长),难的是每堂都这样。如果再考虑到阶段教育的系统性,那就更非一般教师所能做到,也决非教师所应做到。

总之,“例子”教材观总是把语文教改的注意力集中到语文教师身上,而毫不怀疑教材会有问题。教材应是组织教学的依据,它应有最基本的规范、指导作用,其他教材莫不如此,语文教材也应如此。令人担忧的是,许多编写新教材的尝试(包括天津、山西等地开始试用的实验教材)都走不出“例子”教材观的误区。也许语文教改的成功只有等到语文教材真正地成为教材而不是例子的时候。

不知你以为然否?

李永宁

年1月10日

永宁先生:

最近一段时间,我已经注意到你在“韩军在线”网上论坛上发表的一系列颇有见地的文章。读了来信,我更感到你是一位富于思考的教育者。我从心里对你表示敬佩。但作为朋友,我得直言,来信的观点虽然新颖,但缺乏说服力。我认为,“例子”教材观是没有错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