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1.让中国人困惑的"李约瑟难题"(1)

美国凭什么 作者:(美)庞忠甲


世界上人人都有追求自身幸福的“经济动力”,但世界各地社会发展状况大不相同。

“经济动力”的驱动作用,可以解释人类社会为什么能够不断发展,但不足以说明发展的差异性;难以回答为什么历史上许多地方不见科技进步,生产力长期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尽管那里具备了不亚于工业革命前欧洲社会的种种有利条件。

中国人为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而困惑。

英国学者、中国科技史研究权威李约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1900-1995)博士在15卷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以大量史料论证: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技知识水平,直至15世纪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随后他在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

亚洲人为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不胜难堪。

“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是马克思留给后人的一个引起“世纪之争”的历史之谜。

马克思在精研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之余,对于东方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现象,笼统归之为“亚细亚生产方式”,始终未有机会深入研究,提供一个确切的说明。

在马克思看来,“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土地所有制的第一种形式”,一种古老的原始水平的劳动密集型、效率偏低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其社会特征就是半野蛮、半文明,是野蛮时代的农村公社与文明时代的专制统治的结合。中国、印度、沙皇俄国都是从这种形式中发展起来的。马克思认为,最令人吃惊的莫过于这种生产方式导致了社会结构的超稳定性。他指出,虽然亚洲各国不断瓦解,不断重建和经常改朝换代,与此截然相反,亚细亚的社会却没有变化,“这种社会的基础经济要素的结构不为政治领域中的风暴所触动”。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印度、波斯、中国的评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观念中亚洲社会的生产方式,直到19世纪中叶,仍然是半野蛮半文明的,这些国家没有发生过社会更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