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历来对战争中的伤亡问题格外敏感与关注。这主要归因于植根人本主义传统的美国文化,其特征就是对生命的极度珍视。无论是在武器装备的推陈出新抑或作战理论的发展探索中,美军一贯高度注重“如何减少伤亡”的问题。
美国人的观念中毫不怀疑战争的暴烈与残酷,但不认为一定要定格于对生命的杀戮。正如美陆军军事学院院长斯格尔斯在《国际军事》上撰文所述,“战争是死人的事情,然而战争的目的并不是一定要消灭多少敌人……不管火力系统多么有效和精确,胜利很少是用杀死对方的人数来衡量的”。这种伤亡观所体现出来的战争发展观,正在逐步被战争指导者接受。
美国基于基督教文化的人本主义精神,内涵要求尊重社会成员的个人权利和价值,包括生命价值。这种个人主义倾向的文化观念,在顾及国家的整体价值和社会群体的共同权利与义务时,较多地强调公民的个体价值和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反映在战争领域,则表现出一种对人的生存权利的格外关注和追求。
随着战争科技进步,在打击手段日趋精确化的军事行动中,美军不仅实现了以较少人员伤亡代价达成作战目的的目标,同时也确立了以追求“低伤亡”和“零伤亡”为目标的新伤亡观。从越战结束到海湾战争,美军共进行了8次小规模的军事行动,伤亡总数不足1200人。最能证明这一发展趋势的要数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军进行的几次局部战争。海湾战争中美军的阵亡率为0.016%,而科索沃战争中美军实现了“零死亡”。
美军认为,战场上的官兵始终处在恐惧心理的笼罩下,生理和心理上的局限性使其成为作战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正是认识到这一弱点,美军试图通过避免和减少伤亡的承诺,以及各个方面的抚慰和保证,使得官兵获得某种心理认同,确信自己在危险的战场上,自己的生命仍然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和尊重。
这种伤亡观是一把“双刃剑”。在作战指挥上,伤亡问题不仅成为指挥官特别关注的焦点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使指挥官受到严重束缚。海湾战争的美军总指挥史瓦茨科普夫(Norman Schwarzkopf,1934-)将军坦承:“最困难的决策就是涉及人的生命的决策……我不想让部队去送死,也不想让士兵伤残,我深陷于极度的痛苦之中。”美军条令要求指挥官在实施地面进攻作战时做到“三个不打”,即没有制空、制海、制信息权不打,没有通过远程火力突击致敌基本丧失战斗力不打,到达或即将到达作战“顶点”时不打。可见,伤亡因素是美军实施作战指挥时,甚至最终决策的一个重要考虑。
例如在1993年10月索马里维和行动中,美军曾在一天之内被击落3架直升机,阵亡14人、受伤77人、被俘1人,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巨大震动,美国政府被迫立即作出撤军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