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行为准则》规定,当脱逃已经是不可能之时,继续抵抗只会导致死亡而无法对敌人造成任何伤亡时,可以考虑投降。在用尽所有合理的抵抗行动后,除了死亡而没有其他选择时,被敌人俘虏并不代表这是不荣誉的。在这种情况下,美军没有对于被俘、投降的羞耻感。
在美国的战争纪念碑上,铭刻着每位战争中牺牲的官兵姓名。失踪的官兵,死要见尸,活要见人。比如为了寻找朝鲜和越南战争美军遗骸,美国当局为了赢得这些所谓“不友好国家”的支持和合作, 除了大把花钱外,甚至不惜做出外交上的让步和妥协。
“大德曰生”。除了保护自己国家人民和战士的生命,“国际人道主义法”要求在国际武装冲突中,保护所有没有或不再参加战斗的人,限制那些造成过分伤害或不必要痛苦,或对环境造成严重或长期的损害的作战手段(特别是武器)和作战方法(例如军事战术);并且平等适用于冲突各方,而不论是哪一方发动的战争。
只要有战争,历来伤亡不可避免。然而,如果人类还消弭不了战争,“兵不血刃”始终是有见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孜孜以求的大目标。
美国不断升级传统武器的作战性能,在整体上增强军事综合实力的同时,并以战争“零伤亡”为战略目标。人们发现,美军距离“零伤亡”的神话已经相当接近。这个目标不仅适用于自身,甚至可能适用于敌方,也就是说制伏敌人而不必杀死对手。
追求战争“零伤亡”有成,可能大幅提升军威,导致战争形态简单化,战争时间大大缩短,但战争还是战争,暴力制胜的“零伤亡”战争与更大伤亡以至大规模杀伤性战争一线之隔。只要战争不止,漫漫“史前史”不会因而提速终结。
2011年5月22日,美国即将卸任的国防部长盖茨在圣母大学演讲称,美国不能退出全球舞台,即使出现财政困难,美国也必须保持强大的军事实力,以便能够以强大规模、坚强意志和军事优势打击敌人。
盖茨在演讲中警告现阶段美国孤立主义的再次抬头,并且提到美国对抗世界敌对势力最终胜利的资本来自于美国强大的军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