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方式可能是危害最大的一种,因为它更加隐蔽,而且扩张性特别强。如果遇到一个腐朽的政府,不负责任地滥发纸币,那么老百姓的剩余产品可能会被一扫而空,甚至危及维持生存的那部分产品。尤其是在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中,由于社会分工充分,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产品去交换其他生活必需品,即使是自给自足的种粮农民,也要用一部分粮食去与铁匠交换必需的铁器。由于商品经济发达,商品交换中转次数多,必须使用货币作为媒介。因此,即使是农民与铁匠在进行交换的过程中,也必须使用货币,而纸币的滥发为商品交换增加了风险。农民的粮食本来按照金属货币衡量有一个稳定价格,足以保证他的成本投入能够收回,并且有所盈利。但是,如果用纸币来衡量就不一样了,今天卖出粮食获得的纸币,明天就可能贬值,就换不回本来应该换回的铁器,已经相当于他的盈利泡汤甚至可能亏本。那么,那部分钱到哪里去了呢?实际上隐含在纸币中被政府拿走了。
政府是永远不会在纸币上遭受损失的,因为政府能够按照市场上纸币币值的行情随意印刷面值,并且是在第一时间依靠自己的强制力强行按面值使用纸币。一张本身没有什么价值的纸币一旦被市场上的商品卖方接受,政府掠夺财富的目的就已经达到。在这张纸币以后的流通过程中,其价值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左右。如果发行它的政府不再多发一张纸币,而社会上的实物商品数量保持相对不变,那么币值就会稳定下来。如果继续发行更多纸币,而社会上的实物商品数量保持相对不变,那么币值就会继续下跌。
对于政府来说,理想的状态是自己继续发行纸币,而社会上的实物商品数量以同样速度在增长,那么币值就会稳定,社会财富也会增加。然而,这是不可能的。由于政府超发的纸币掠夺了老百姓的生产经营盈利甚至是本钱,老百姓就没有钱投入扩大再生产,甚至不能维持原有的生产规模,经济必然就会萎缩。通俗地举例说,农民由于在出售粮食中没有赚钱甚至赔钱,他们在维持生存之后剩余的可以用于再次购买种子、农具等生产资料的钱就会比以前少,于是他们下一季的产量将会减少。
如果农民的产量减少,那么他们能够为铁匠提供的市场需求就会减少,就会使铁匠的收入减少。铁匠的收入减少,他为裁缝提供的市场需求就会减少,就会使裁缝的收入减少。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就会波及所有产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一言以蔽之,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影响社会再生产的投入,进而削弱市场需求,形成经济衰退的恶性循环。
北宋经济进入这种恶性循环,纸币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因为北宋政府纸币滥发导致北宋经济衰败,北宋经济衰败又导致北宋政府更依赖纸币滥发。经济上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政治上的内外交困,在北宋末年的宋徽宗时代,接连发生宋江和方腊两起农民起义,刚刚在1121年镇压了农民起义,就在1125年迎来了金军的进攻,并且在1127年败亡。事实证明,纸币对北宋的灭亡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