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为什么日本工人的收入比中国工人高50倍(5)

薛涌看中国 作者:薛涌


中国主流经济学家曾说过中国的经济比美国还自由。照他们的标准,战后欧洲、日本,甚至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发达国家,几乎都可以说是福利国家。但为什么反而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得最健康呢?我们不妨还是回到心理学上来。1959年,罗伯特·怀特(Robert White)的一篇经典心理学论文推翻了克拉克·赫尔的困乏理论。怀特指出,当人的基本需求被满足后,人不会像许多低级动物那样停止猎食,或像机器那样关闭停运。恰恰相反,人正是在这个时刻开始了最有创造性的工作,开始挑战自己的极限,要通过建立对世界的把握来获得生命的满足。

这里一个比较极端但非常清晰的例子是达尔文。他自幼对生物学的兴趣是不可抑制的,但还一直遵从父命为当医生作准备。但在上大学的一天,他从与兄长的一次对话中,彻底摸清楚了家里是多么富有,他一辈子可以不劳而获了!从此以后,他并不是懒惰起来,而是忘我地投入了生物学的研究。他大学刚毕业不久就随贝格尔号(HMS Beagle)这一海军船只环游地球,这实际上是一次大冒险。该船在第一次航行中,前船长就自杀了。达尔文的父亲也极力反对。但是,达尔文坚决不改初衷,最终通过这次航行奠定了他在生物学界的地位。

中国自古有“衣食足然后知礼仪”之说,也体现了这种对人性的洞见。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基本需求没有满足的人,每天不得不干自己不想干的事情,经常能偷懒就偷懒。可是世界上一些最为富有、根本不需要为生存而工作的人,反而经常过劳地奋斗,甚至会为此牺牲健康。

罗伯特·怀特以及战后发展起来的“积极心理学”,既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进化,也直接影响了这些社会中的管理理论。这也是为什么如今西方国家的大企业宁愿雇用高薪的“贵族工人”的原因之一。在后工业社会的高科技竞争中,创新经济而非血汗经济才是正路。中国的经济学家和领导层,也必须早早摆脱血汗经济学的束缚,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设计一个创新社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