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算“衬衫经济学”(2)

薛涌看中国 作者:薛涌


2005年5月,前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巴黎讲过一句话:“中国只有卖出八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空客。”这句话原本是讲给欧盟贸易代表听的,旨在平息他们在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凌厉攻势下难免激动起来的情绪。

应该没有料到,这句颇为传神的陈述也刺激起国内的情绪。“中国好惨哪”,一位网友由衷地为此神伤。媒体上很快出现了“什么时候才能改变‘衬衫换飞机’”的标题。“中国可以造神舟六号,为什么就造不出大飞机”接踵而来,对中国航空器制造业提出了严肃的质疑。一位备受尊敬的权威摇头说,现在这样的工业不过建立在沙滩之上。还有一个日本公司的中国雇员,痛斥现在的“中国制造”不过是给人刷盘子赚小钱。更有一位自称“海外自由派”的美籍华裔教授,跨海越洋发表了“中国不能永远给世界打工”的声明。

衷心说实话,区区在下对所有“中国制造”的产品一律感到自豪。其中,对以“八亿衬衫”为代表的大批量、廉价的、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只赚辛苦钱”的工业制造,我也认为是一项很了不起的成就。这些遭人看不起的生产,不但奠定了日后中国工业登堂入室的基础,而且现在就造福于人类数目最多的消费者和生产者。

先就事论事一番,说明“衬衫换飞机”这回事,没有任何当事人吃了亏。“空客”不是赢利性产品,要靠欧洲四国政府的补贴才能维持生产。补贴的数额,一说80亿欧元,而空客的竞争对手美国波音公司直指150亿。无论是多是少,巨额补贴随空客飞机一起“外卖”,买家不说占了便宜,总也不能说吃亏。反过来,中国衬衫怎样利薄也要赚点钱——否则业者一定退出不玩了。八亿件赚一点小利的衬衫换一架享受巨额补贴的空客,中国人吃亏了吗?我的看法,这买卖实在值!

对方也不亏。别的不论,同一架空客与当今世界中国以外任何一个国家交易,能换到八亿件衬衫吗?如果欧洲人非穿他们自造的衬衫不可,那么我可以担保,同样一架空客换不来八亿件衬衫的三十分之一。这样看,搭着补贴卖空客换衬衫,对方还是物有所值。是的,市场交易是双方都合算的事业。

平等吗?我的看法取决于“平等”这个词汇的确切含义。如果平等是指“在同样的交易准则面前人人平等”,那么“衬衫换飞机”就是平等的,因为无论衬衫还是飞机,都是在供求的竞争中定价——交易各方遵循的是同一套市场准则。

但是对于其他的“平等”含义,比如生产空客的欧洲工人与制造衬衫的中国工人的薪资和福利水平、劳动和生活条件、受教育和训练的程度及机会、下岗的可能性以及社会保障待遇等,那么“八亿件衬衫换一架空客”的贸易就不平等,而且一般说来也绝不可能平等。

怎样应对呢?政治和社会多方面的改革都重要,但以经济论经济,我认为最普遍有效的准则,还是“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句看似老土的大白话,包含着重要的哲理。这就是,无论个人、家庭、企业、地区和国家,参加经济竞争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限制条件出发,在限制下求快、求大、求增长,在限制下求后来居上。

那么,中国现在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山?我认为,中国有别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工业化和现代化进行了多少年,仍然还有数亿农村人口被排除在工业、城市和现代文明之外。在这样一座山上,唱什么歌才合适呢?

是的,每一个评论家都可以指出毛病和缺陷,从环境破坏到能耗太高,从没有核心技术到缺乏品牌,从恶性竞争到产能严重过剩。这些账不认不行,也需要大批实践家一一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我以为,把所有这些账加到一起也还是小账。大账是尚有数亿农民有待完成农转工的大搬迁。拾小弃大,以为我们已经登上了欧美或者日本的山,是要跌跟斗的。

中国这座山还相当宽。就是说,发展极不平衡,各种传统与现代要素、不同的技术文化层次,并存共生。在这样一座山上,本来就允许多种曲子并唱,不需要搞得那么单一。为什么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就不能和劳力密集的产业并存呢?它们都可能合乎中国的比较优势,因为给定中国的人口规模,这个国家完全可能同时具有多种比较优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