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成化年间,兵部左侍郎李震在家守孝三年期满,按照朝廷惯例,他再次返回朝廷将被升迁。但最终朝廷的命令却是让李震的亲家、刑部尚书项忠接任了空缺的兵部尚书的职位。满怀希望的李震大为不满,对他的亲家埋怨说:“你在刑部已经很好了,何必又钻到这里呢?”
其实李震久不得升迁,原因就是他的声音沙哑而影响了皇帝对他的印象。在皇帝看来,忠臣往往能够朗朗而谈,而奸臣的声音则低沉而幽咽,李震的声音历来低哑,因此一直为宪宗皇帝所厌恶。而与李震同时出仕为官的鸿胪寺卿施纯,声音洪亮,又工于辞令,在大臣中间表现非常突出,因此宪宗皇帝对他也是非常欣赏,升官发财、飞黄腾达自是指日可待了。这虽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也说明了音调对人们的重大影响。
在言谈方式中,除了音感和音调之外,语言本身的韵律(节奏)也是重要的因素。
充满自信的人,谈话的韵律为肯定的语气;缺乏自信的人或性格软弱的人,讲话的韵律则慢吞吞。其中,也会有人在讲一半话之后说“不要告诉别人”而悄悄说话。此种情况多半是秘密谈论他人缺点,但是,内心却又希望传遍天下。
话题冗长,须相当时间才能告一段落的情况,也说明谈论者心中必然潜藏着唯恐被打断话题的不安。唯有这种人,才会以盛气凌人的方式谈个不休。至于希望尽快结束话题交谈的人,也有害怕受到反驳的心理,所以试图给予对方没有结果的错觉。
另外,经常滔滔不绝谈个不休的人,一方面目中无人,另一方面好表现自己,并且,这种类型的人,一半性格外向。
说话比较慢的人,大都是性格沉稳之人,他们处事做人就是通常所说的慢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