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5 我们到底要什么(3)

不生气的艺术 作者:任惜语


人们往往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才会明白活着的价值。不要将自己的生命浪费在那些没有丝毫意义的事情上,要抓住每分每秒可以利用的时间充实自己。只有目标清晰,其过程才会充实,并且在奋斗的过程中才会克服各种艰险苦难,最终修成正果。

在佛家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初唐时的洛阳净土寺,一个年轻的和尚因家中贫困,13岁(又说11岁)在这里出了家。他每日除了做早、晚课外,寺里的方丈还要他洒扫寺院、担水及负责去后山采买。而其他和尚与他相比则要清闲许多,即便是被分配购物,也是去寺前较近的集市买些零碎东西。

就这样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年轻的和尚突然有一天觉得有些不公,就去找方丈理论。老和尚听完后笑而不答,只是低头吟了一声佛号。第二天,当这个青年和尚背着一袋米从后山市镇赶回来时,却发现方丈正在寺院门口等待。老和尚笑着示意他放下米袋休息,然后自己也找了块平地盘腿而坐……

时间过去了大半天,直等到日落西山时他们才看见两个小和尚抬着一小袋食盐说说笑笑地朝寺院走来。方丈起身很不客气地问他们,我一大早就让你们去买盐,路途不远又很平坦,但你们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呢?

一个小和尚低着头胆怯地回答,我们一路上谈笑着看风景,走累了还要休息休息,所以回来晚了。方丈转身又问年轻和尚,寺后的市镇那么遥远,道路又崎岖不平,背着这么重的米袋还要翻越两座山峰,你为什么回来得比他们早呢?

年轻和尚回答道,由于肩上的东西重,我走路时就要格外小心,这样反而会走得又稳又快。十几年来我每天想的都是早去早归,这已养成习惯。在路途中我的心里只有目标,所以反而忽视了道路的坎坷和崎岖……

方丈听完后笑着说,道路平坦了,心反而不在目标上了。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才能磨炼一个人的心志啊!年轻和尚顿时大悟,此后,他便更加刻苦、勤奋,精进。

不久,寺里进行一次严格、全面的考核,内容包括体力、毅力、诵经、悟性等。而这位年轻的和尚没有辜负老方丈对他的期望,以优异的成绩在众僧中脱颖而出。他就是我国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法相宗的创始人——玄奘法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