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7 攀比像吗啡让人欲罢不能(4)

不生气的艺术 作者:任惜语


《中阿含经·苦阴经》又说:“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母共子争,子共母争,父子、兄弟、姐妹、亲族辗转共争。彼既如是共争斗已,母说子恶,子说母恶,父子、兄弟、姐妹、亲族更相说恶,况复他人。”

社会上的许多家庭常常会因为财产纠纷而造成兄弟打架、夫妻反目、父子仇敌、亲族离散,根源是什么?是占有欲。

欲望导致的另一个结果是,给人类带来痛苦。《义品》说:“趣求诸欲人,常起于希望,所欲若不遂,恼坏如箭中。”意思是说,生活在欲望中的人,总是不停地向外希求,一旦所求不能得到,就会痛苦得像被箭射中一样,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攀比”心理。越是攀比,人们越会不满足。

攀比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即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通常产生攀比心理的个体与被选作为参照的个体之间往往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导致自身被尊重的需要过分夸大,虚荣动机增强,甚至产生极端的心理障碍和行为。

喜欢攀比的人大多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既生瑜何生亮?”有时换一种思路,你会发现你也一样很优秀,只是换了一个参照物而已。所以,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分析自己,找出适合自己的路,自然不会误入攀比的歧路。

《六祖坛经》中讲:“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意思是说,大通和尚所讲的那些,仍然存在着“知”和“见”的弊端,所以不能使你明了。现在我指示你一首偈:说不能见到一事一物,仍是把“无见”留在心中,就好像浮云遮蔽了日光。说不知一事一物,是执著于“空知”,恰如天空的闪电一样转瞬即逝。这些“知”与“见”即使在心中片刻停留,也会误把方法作为目的来追求,有碍于明心见性。如果你在内心知道这都是错误的,那么自我本性的灵光就会时常显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