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都在埃及建设的灌溉工程的成效到底如何,地理学的创始人斯特拉波目睹了刚完成的工程后,曾经作过以下的论述:
在托勒密王朝末期,尼罗河水位如果不上升到14 腕尺(Cubit,约合6.3 米),就无法灌溉农田,如果水位只有3.6 米高的话,农作物就会歉收。进入罗马时代之后,5.4 米的水位就能获得丰收;即使水位只有3.6 米高, 也不会出现农作物收获不足的现象。尼罗河上涨的河水,通过水路网络,引入农田,滋润了土地。农作物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阳光,才能茁壮地成长,因此,水路网络不单单是建设,还需要 不断地维护和整修。罗马人素有重视公共建设的传统,这也让他们深知维修的 重要性。埃及农业的复兴之路,就这样在帝国时代初期已经打好基础。
要振兴农业,单靠硬件的建设是不够的,奥古斯都又将土地私有化的制度引进了埃及。
埃及原本没有土地私有化的概念,土地理所当然地属于法老和君王。另外,神庙也拥有大量的土地。农民们是从君王处借地耕作的,因此,埃及所有的农民都是佃农,没有一个自耕农。
降伏了克娄巴特拉,成为了埃及之王的奥古斯都,拥有属于神庙之外的所有埃及的土地。他拿出自己的所有地进行拍卖,推行奖励自耕农的政策。奥古斯都的这个政策,和现代的国营企业私有化有些相似。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一来是拥有资金的希腊裔居民,看中的是兴盛的商业和工业,对农业完全没有投资的兴趣;二来则是因为几千年以来未曾拥有土地的埃及人,面对突如其来的改变,根本无所适从。这要是换成了罗马人,哪怕是借了钱也要赶紧去把土地买下来。这就是两个国家的国民的不同之处。罗马人拥有私有财产的观念,并且罗马法的基本理念正是保护私有财产,而这些在埃及是不曾有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