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个与4 800个的天壤之别(1)

经济学大师们 作者:(美)托德·布赫霍尔茨


亚当·斯密承诺要向人们展示“看不见的手”如何调节产出、价格和利润。但这个令人愉快的苏格兰人,也承诺要让我们明白什么可以增加一国的财富。如果他不能解答这个问题,他就不会比重农主义者更高明。很幸运,他又赢了,答案只有简洁的两个字:分工。亚当·斯密从逻辑上和经验上为自己的立场进行了辩护。当他描述一个制造扣针的工厂时,建立在实践经验基础上的描述活灵活现,使之成为最著名的表达经济思想的段落之一。马克·吐温说过,经典著作是每个人可以拥有,但从来没有人费劲去阅读的书。甚至更让人伤心的是,经典著作常常变成相当烦人的陈词滥调,当它们最早问世的时候,我们可能未必领会它们所具有的影响力和戏剧性。想象一下下面一段文字的原始冲击力吧,因为它出现在工厂变得普遍之前,而且当时只有三人或四人的小作坊生产大部分的世界商品:

一个工人,没有制造扣针的手艺……他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或许一天也做不出一个扣针,而且可以肯定的是一天不能做出20个。但是,按照现在的经营方法,不但整个作业已经成为专门的手艺,而且还被分成了若干工序,其中大多数工序也同样成为专门的手艺。第一个人拉长铁丝,第二个人拉直,第三个人切截,第四个人弄出尖头,第五个人对一端进行打磨以便衔接针头。要做针头就需要有两三种不同的操作。装上针头是一项特殊的作业,将针增白是另外一个特殊的作业,甚至是单单把扣针放进包装纸中就是一种技艺。如此,制造一个扣针的重要作业被分成了大约18项不同的操作。在有些制造商那里,这18种操作全部由不同的工人完成……我见过一个这种类型的小工厂,只雇用了10个工人,在那里,每个人每天(平均)要制作4 800个扣针。但是,要他们全部分开独立制作,要是任何人没有受过做这个活的培训的话,他们一定做不到每人每天制造20个,说不定一天连一个扣针也制造不出来。

仅仅是把工作任务专业化和实行劳动分工,一天的产量就能激增4 000倍。亚当·斯密可能会如何解释这一现象?我们会被告知说这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或者另外一个在我们睡觉时实际上在替我们工作的没有偏见的幽灵吗?公平而论,亚当·斯密从没有指望在任何一种情况下产量能有4 000倍的激增。但是,他确实说过通过分工提高产量的三种方法:第一,每个工人在其特殊的作业中培养出更多的技能,而且更为灵巧熟练。第二,工人在从一个作业转换到另外一个作业时浪费更少的时间。这一点很有意义,如果变化作业时不得不更换工装、工具和位置时尤其如此。第三,专业化的工人将更有可能发明工具,为他们每天要专心致志地开展的特殊作业提供帮助。亚当·斯密相信常常是工人,而不是工程技术人员推动了创新发明。

在劳动力进行了最大程度细分的制造企业,那里使用的大部分机器最初都是普通工人发明的,他们每个人都被雇用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很自然地就会将他们的想法转向找到更容易和更迅速地完成这些操作的方法。若是对参观此类制造工厂已经习以为常的话,无论是谁肯定会经常看到他们在向你炫耀漂亮的机器设备,这些都是这样的工人发明的。

请注意,亚当·斯密以能够提高生产力而赞美分工开始,又以将技术进步归功于分工而结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