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紫砂壶的美学鉴赏,虽自明清以来已具有规模,然而到了近代,对于市场上的主流名家壶却缺少一套鉴赏标准。加上业者凭着史料东拼西凑,自称紫砂壶专家,也导致了近二十年来谈紫砂壶都一直囿于几个固定的范畴:宜兴壶的出现最早是在宋朝或明朝、宜兴紫砂土的双气孔结构带来的神奇效果、歌颂古壶传世品的不朽,等等。谈论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是为了将壶卖个好价钱。其实,最应讨论的是近代宜兴工艺师作品的壶价是被高估了,还是被低估了。
对紫砂壶应有严谨的论述,如此才能使紫砂壶在中国陶瓷的长河里出类拔萃,才能使其在艺术交易市场里长红万里。
紫砂壶的鉴赏准则有待客观地建立。但现在,宜兴壶与茶的基本关系 ①却被遗忘了。
宜兴紫砂壶能成为经典与宜兴产茶有密切关系。但我看到宜兴制壶工艺师喝的是红茶,喝绿茶的人却用玻璃杯器来泡饮。我十分不解,制壶者不喝茶、不懂茶,怎能做出好用的壶呢?若将壶当成陶艺创作就罢了,偏偏壶的本命应与茶结合。因此,制壶者如果没有找到壶与茶的共鸣,那么他所做出来的壶的功能性自然令人怀疑。
“制壶者必须掌握茶性!”这也是我在台湾莺歌陶瓷博物馆开陶艺进修班时,传达给当地制壶者的关于茶与壶的互动理念。
制壶者要懂茶,买壶者更要懂得制壶者。如果你已经买了一把紫砂壶,才想到去了解制壶者的背景,那就已经太晚。不过我可以教你如何使紫砂壶回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