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日本和中国分别是世界第二、三大经济体;中国、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在经济增长率方面则居于世界前列;日本崛起成为战后世界工业和技术的领先国家,并创造了新的增长纪录。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群体共同努力的力量。
所付出的代价是东亚缺乏很个人的自由,还有使大多数个人服从于他人的社会等级秩序的盛行。在东亚,个人总会被归属于精心设计的身份群体,每个人都会按照长幼尊卑原则找到自己的位置。人们可以发现这种状况仍然存在于日本人见人就鞠躬的习俗当中: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互相鞠躬的两个人中有一个人会比另一人鞠得更低。这是因为后者的身份或地位更高(主要根据性别、年龄和地位来判断)。某些人或身份群体高于其他人的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文明的早期阶段和孔子。孔子虽然不是这种观念的创始人,但却是集大成者,汇总整理了他认为应该传承的传统社会的价值。他强调“君子”典范的重要性,认为无需太多的命令,人民会去模仿君子的模范行为,社会因此得以和谐。孔子在《论语》中说,“君不君,臣不臣”。在整个社会等级秩序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几乎所有的妇女都处于最下层,包括服从婆婆和丈夫的新娘、女儿,还包括长子之外的诸子。他(她)们在社会等级制压迫下的不幸遭遇,在现存的历史文献中有部分记载。
虽然东亚儒家道德体系中包含着在我们看来是非正义的、不公平的成分,但是它也提倡居上位者(父亲、长兄,特别是官员)要负责任,要有仁慈心。对于官员或是那些受过教育的、有文化的官员候选人来说,这是一个很不稳定的体系。在中国,受过教育的群体(即“绅士”)最多只占全部人口的2%。可取之处是,绅士地位不能传承,只能在某人考过科举考试第一级之后才能获得,而只有通过第三级的人才能成为官员候选人。对于绅士和那些权柄在握的人(包括父亲),儒家强调一种责任感而不是权力意识:身居高位者要时刻不忘起表率作用,并时刻体察民众的需求。当然,这种要求从来没有很有效地实现。在每个时代(特别是宋以前),世袭贵族和军队将领常会控制整个社会。